八一情怀

八一情怀

您的位置: 首页 > 八一情怀

周根保| 男 子 汉

来源:《八一精神论坛》编辑部 日期:2024-08-23

  

 

上篇 关于男子汉,我有话要说

下篇 讲述身边男子汉的故事

 

 

 

 

上篇 关于男子汉,我有话要说

 

谈及男子汉,确有诸多感慨欲诉笔端。

男子汉,尤其中国式现代男子汉,沉甸甸地承载着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责任、勇气与担当。无论在政治、在生活的舞台上,他们既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关于中国式当代男子汉的讨论日益增多。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个人浅见。

 

  • 当代男子汉问题究竟在哪里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中国式优秀男子汉,占据社会主流,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这种压力往往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社会对当代男子汉的期望也不断变化,从传统的道义到现在全能性爸爸,这种期望的多元化也让当代男子汉在自我认知上产生了困惑。

再次,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如何在当前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立场原则,是他们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课题。

特别在日益严峻的西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中国男子汉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定力;

面临的考验比任何时期更为复杂。

例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奇怪现象,令人担忧

有的中国男子汉,穿着不男不女;

明明长着黑油油头发,却染成五颜六色;

有的男孩子,讲起话来奶声奶气;

做起事来却扭扭捏……

更有甚者,有的中国男孩为了在美国拿到绿卡,竟然在美国旗下宣誓,表示对美国效忠;

还有的为了拿到美国绿卡,有的中国青少年竟然跑到美国去当兵……

今天在美国搞尖端技术的,不少专家血液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

他们弄出的尖端导弹,说不定一天,飞到中国,炸死的中国人中还有他的父老乡亲……

特别是清华、北大,早已成了美国人的人才基地。

2020年,在英国,就有20万小留学生,不就是为了拿到英国户籍吗?

近日,笔者看到,由丁捷所著,中央党校出版的《追问》一书,那些曾经社会中坚国家栋梁的男子汉,他们是怎样从违纪一步步堕落到阶下囚

现实何等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具体案例无须赘言,在我们身边,四处可见……

站在一个老年男子汉的角度;

站在一个老共产党员、老退役军人的角度:

我不仅有话要说,而且一口气之下,写了这样洋洋几万字的书……

 

在尽管没有哪家出版社会出这本书;

甚至还可能遭到权威部门的封杀……

 

更何况,书印出来了,也没多少人会翻开……

 

但我还是坚持写下去!

我写这本书,

只为中国式男子汉这六个字……

 

在今天,为何要重视中国式男子汉的培养

 

中共“二十大”提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青年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中国式优秀男子汉是祖国的未来!

当代男子汉,是时代的脊梁,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用自己行为诠释着什么是真正中国式优秀男子汉气概。

真正优秀的中汉,是最爱国、对祖国最忠诚

 

    优秀男子汉的人生,才是优秀男人的人生历程。

在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男子健全体魄,更需要男子自尊的爱怀,真正善良的民族传

在浩瀚的华夏大地上,中国男子汉犹如中流砥柱,支撑着当代社会的广阔天空。谈及为何应对其培养倾注如此心血,原因繁复而深刻,让我一一为您剖析。

 

     首先,男子汉是家庭的脊梁,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为家人撑起一片天,构筑起温馨而坚固的避风港。因此,培养男子汉,实质上是在锻造中家庭的守护神,让爱与责任的火炬代代相传。

 

再者,男子汉更是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他们英勇果敢,勇于担当,无论是在科技前沿的探索,还是在经济浪潮的搏击,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力量。正是这些男子汉的辛勤耕耘,共同铸就了社会的繁荣与辉煌。故而,注重培养男子汉,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与源泉。

 

此外,男子汉的品格与修养,还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男子汉的国家,必然是正气凛然、积极向上的典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彰显着国家的精神风貌与道德水准。因此,培养男子汉,也是在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培养中国男子汉,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当从娃娃抓起,悉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唯有如此,方能孕育出更多优秀的男子汉,为家庭的温馨、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强盛贡献卓越的力量。

今天的中男孩,就是明天顶天立地的中的男子汉。愿所有的青年读者,都能从本书吸取精,做一个堂正正、顶天地的中式优秀男子汉

三、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式男子汉

对男子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时代需要,我们需要培养的中国式男子汉,要努力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铸就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作为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挚、最强烈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故土的依恋,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他们的行动铸就了这份深沉而坚定的爱国情怀,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爱国情怀体现在对国家历史的铭记上。我们铭记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强盛,个人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爱国情怀也体现在对国家现状的关注上。我们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积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投身科研、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此外,爱国情怀还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展望上。我们坚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总之,铸就爱国情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积极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锻造钢铁之躯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始终在追求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强大与坚韧。这不仅是对心灵的磨砺,更是对体魄的锤炼。塑造强健体魄,不仅是对自我挑战的勇气展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我们深知,强健的体魄是承载梦想与希望的坚实基石。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每一次汗水的挥洒,都是对自我极限的突破;每一份坚持与努力,都在为铸就钢铁之躯添砖加瓦。我们不仅仅是在追求外在的强健与力量,更是在培养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在塑造强健体魄的征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我们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挫折中汲取力量,让每一次跌倒都成为我们重新站起的垫脚石。

同时,我们也深知强健的体魄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锻炼和科学合理的饮食作息。只有将这些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让我们的体魄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强健、愈发坚韧。

因此,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去塑造强健的体魄。让这股力量成为我们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支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风雨兼程还是荆棘满布,我们都将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培养中国男子汉,首要在于铸就其强健的体魄。身体是奋斗的本钱,更是担当重任的基石。我们应激励青少年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无论是篮球场上的激情碰撞,还是跑道上的奋力冲刺,都将成为他们锤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绝佳机会。同时,体育锻炼还能磨练意志,锻造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让汗水与努力成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让青春在运动的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

锤炼坚韧之魂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风雨与挑战,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份不屈的精神。这不仅仅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毅力,更是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追求。

我们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严寒的冬日里,梅花独自绽放,以其独特的芬芳,诠释了生命的力量与不屈的品格。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如梅花般,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培育不屈精神,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无论是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是工作中的挑战,我们都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次次的历练中,逐渐成长为更加坚韧、更加自信的人。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寻找力量。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重新站起的机会;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向成功迈进的步伐。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最终赢得人生的胜利。

因此,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锤炼那份坚韧之魂。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保持那份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其次,应着力培育中华男儿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境,他们应如磐石般坚定,如松柏般常青。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人际关系的困扰,都应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用不屈的斗志去征服一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

强化责任担当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深化责任担当无疑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更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庄严承诺。我们需要将责任深深植根于心中,让它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针,引领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前行。

深化责任担当,意味着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险阻。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以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去化解问题、克服困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责任担当,还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承担何种任务,我们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对待每一项工作。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深化责任担当是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始终保持对责任的敬畏之心、对使命的坚定信念,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深化责任担当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态度面对挑战,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履行职责。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和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将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再者,还需强化中华男儿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应勇于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我们应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二字的真谛。让他们明白,只有勇于担当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

树立宏伟志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被各种挑战与机遇所环绕。为了在这场无尽的探索中不迷失方向,树立一个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憧憬。

远大的志向,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在黑暗与迷茫中前行。它让我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在面临诱惑时保持清醒与坚定。因为心中有梦,所以脚下有路;因为志向远大,所以行动有力。

在树立远大志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我们还应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应对前行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当我们的志向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动力的源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又一步。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在这份坚持与努力下逐渐变得触手可及。

因此,让我们携手共进,树立属于自己的宏伟志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风雨兼程还是阳光明媚,都将以这份志向为引领,勇往直前,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此外,还应培养中华男儿宽广的胸怀与远大的志向。胸怀宽广者方能包容万物,志向远大者方能行稳致远。我们应激励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无论是科学探索的未知领域,还是文化艺术的高峰之巅,都应鼓励他们勇敢攀登。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让爱与和谐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

追求卓越学识

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无尽渴望与追求。卓越,这一光辉的字眼,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未知的边界。

追求卓越知识,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满足于现有的认知,更要勇于挑战自我,突破思维的局限。我们如同探险家,手持智慧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即便面临艰难险阻,也决不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不断攀登,才能领略到更高处的风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勤奋与坚持。每一本翻过的书籍,每一次深入的思考,都是我们向卓越迈进的坚实步伐。我们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更珍视那份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自由与畅快。

同时,我们也明白,追求卓越知识并非孤立的行为。在求知的路上,我们需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同行,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我们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收获,也乐于聆听他人的声音与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追求卓越知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最终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让我们携手并进,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共同追求那份属于我们的卓越与辉煌!

追求卓越的知识基础,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追求。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瞩目。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无论是校园内的专业知识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与感悟,都将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与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精通人际交往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掌握人际交往的精髓,无疑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

精通人际交往,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捕捉他人的情绪与需求,从而以最合适的方式与之沟通。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不仅仅是听对方说什么,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图与感受。同时,我们还要善于表达,用清晰、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我们的想法与情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热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应注重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情商,能够在各种场合下保持冷静与理智,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还要学会感恩与回馈,珍惜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美好印记的人,用我们的行动去回报他们的关爱与支持。

总之,精通人际交往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的学问。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门学问,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精通人际交往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与乐趣。学会倾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必修课。当他人与我们分享喜悦或倾诉烦恼时,我们应给予真诚倾听与关注。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还能在无形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同时,我们还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方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是避免误解与冲突的关键所在。我们还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与需求。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关心,还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与融洽。

总之,培养中国男子汉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斗为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强健体魄、不屈精神、责任担当、远大志向以及卓越知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的中华男子汉而努力吧!

家庭、学校、社会:

三方携手,共筑美好未来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犹如三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成长轨迹。如今,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三者更需携手并进,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爱、责任与担当。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教家风,都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因此,家长们应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以身作则,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则是知识的殿堂,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舞台。在这里,孩子们接受系统教育,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社会,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广阔天地,其影响同样深远。社会风气、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社会各界还应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应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它们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情感与性格的最初塑造者。家庭氛围的温馨与否,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

学校则是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在学校,孩子们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与人相处。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社会则是孩子成长的广阔舞台,是孩子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地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孩子们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担当,在挫折中学会坚强。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培养中国男子汉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引导和培育。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们应当以身作则,展现出坚强、勇敢、负责任的形象;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面对挑战、不断成长。

学校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育,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同时也要注重品德教育,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男子汉的培养工作。

社会环境也是培养中国男子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社会氛围;让中华男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总之,培养中国男子汉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只有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和保障;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健体魄、坚韧精神、责任担当和远大志向的中华男子汉。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培养新时代的中华男子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下篇  身边那男子汉的故事

 

下面十几位中国式优秀男子汉”的故事,尽管不惊人,但感人;不伟大,但真实。

这是我近十年见到的一部分优秀男子汉,如果能在青少年中传播,也许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请大家听我说来……

 

先介绍题目——

1、匡庐一好汉——记述中国式“保尔·柯察金”徐效钢

2敢问路在何方——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陈堃源侧记

3邱小林:当年军队的技师,今日科教强国的追梦人

4苏忠:一个军转干部的文化远征

5卢敏:一位金融界在逆境中奋进的新秀

6火线入党的夏良,就是不一样

7军旅作家刘建华文学之路

8钟爱保英雄城里“八一精神”的追梦

9陈辉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10夏昭仪一位不得不说的好干部

11奋斗不息的军转干部杨海根

12陈苏退役军人中,独具特点的创业者

13魏牛庚全国十佳小康村的领路人

14胡建华和别的军旅企业家有点不一样

15心里只装着人民二字领导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优秀男子处处可见;

九八防洪……;

在当年抗击非……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中……

优秀男子汉的身

处处可见!

其实,你仔细地观察一下

在平时、在你身边,许许多多共产党员

的先锋模范行为,许许多多退役军人,就是中国式优秀男子汉形象的生动诠释。

他们的事迹,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

他们用满腔热血,践行中华民族精英们的铮铮誓言……

 

正是这些共产党人,退役军人——

展示了优秀男子汉”伟大在什么地方

诠释了优秀男子汉,是个怎样的人?

 

需要特别说明,文中说到的这几位优秀男子汉,仅是笔者熟悉的少数几位,没有全面,更不是“系统”……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从这几位优秀男子汉的身上,体现的事迹,折射的正是中华民族男子汉形象。 

 

 

 

 

匡庐一好:中式保尔·柯察金式好徐效钢

 

1988年,有一个专题电视片《匡庐一好汉》,再现了中保尔·柯察金: 徐效钢传奇,曾获中部一等奖。

 

你看过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

你能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应当如何度过的名言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四、五十年代的人,大多被《钢铁是怎样成的》一书激动过;大多被保尔·柯察金感动过。

 

八、九十年代的岁月里,众多人心灵都曾受到一位非凡人物的深深触动,他便是那位全军英模、全国劳动模范的残疾退役军人——徐效钢。

倘若那时有“最美退役军人”的评选,徐效钢先生无疑会成为众望所归的典范,其光辉事迹足以担当此等美誉。中国青年报所刊载的《烧不毁的美》一文,之所以能在青年群体中激起如此强烈的共鸣,究其根本,正是因为徐效钢的事迹太过震撼人心,它们如同不灭的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无数青年的热血与梦想。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领域,当我们满怀敬意地颂扬退役军人的卓越贡献时,一个名字——“徐效钢”,却似乎被悄然遗忘在了记忆的角落……

英雄之光,亘古不灭,其精神更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呼吁全社会尊崇军人的今天,我们再次回望徐效钢的非凡人生,其意义尤为深远且重大。

请看他奇特的人生奇:

 

一、当命运不再对他微笑的时候

 

徐效钢,1954年出生,1969年应征入伍。初中文化。

1971年,部队驻地吉水县白水化工厂发生特大火灾,部队奉令参加救护,徐效钢在抢救中奋勇当先,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他身负重伤。

全身烧伤面积达83%,其中重伤面积达40%,面容毁损,双手畸形,第二关以下全无,两腿屈受限,被评为一等革命伤残军人……

    部队授予他二等功。

    出院后,他退伍安置到庐山图书馆工作。

他第一个职务是值班员;

接着是图书采编员……

一干十几年,他从一名普通采编工作者,成长为:

庐山图书馆馆长;

庐山管理局文化局副局长;

庐山管理局纪检书记;

……

直至江西省残联副理事长;

江西省残联理事长!

而且破纪录,连三届省残联理事长!

从只有初中文化的一等残疾军人历经磨难,成为全军英模、全国劳模、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代表。……

每当夜深人静,他舞着一支秃笔,沉思自己经历的苦寒,回望自己从一个看门人成长为图书馆长、省残联理事长,他感慨万分……

 

他在《化腐朽为神奇》写道

我过去很自卑。十几年前,我就不愿意洗脸、照镜子,以至每逢走过省军区九四医院的那一方清澈的小池塘,我就踢起一阵石土迷尘,蓄意去打破那冰冷的宁静。

 

图书馆内并未设有餐厅,因此他不得不前往附近的餐馆用餐。然而,在那里,他遭遇了服务员的冷漠对待,被无情地拒之门外,理由是担心他的到来会影响餐馆内其他顾客的用餐体验。

他步入街巷,不料竟遭遇孩童们的嬉笑追逐与奚落……

深重的伤残,曾让他的自卑情如潮水般汹涌……一个手脚扭曲、面容骇人,几乎如同待处理的残次品般无助……

庆幸的是,这一段时间长。

他耳边鸣响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他心中回响着马克思那激励人心的教诲:“潜入深处,潜入更深处,再勇敢地饮一口那生活的甘泉。”

学海浩瀚无垠,唯有深入其中,方能汲取丰富的知识甘泉。

他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与追求,不仅坦然面对命运中那温馨的微笑,更深谙如何坚韧不拔地迎接命运中不再绽放笑靥的时刻。

在中国青年报隆重推出长篇通讯《烧不毁的美》之后,徐效钢先生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青年朋友的心田。不久,他便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朋友的来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共鸣与期待。受此鼓舞,徐效钢先生提笔撰写了一篇题为《生活与追求》的短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在文中,他以一种坦诚而深邃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追求的执着。他写道,生活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波涛汹涌,但正是这些起伏跌宕,构成了生活的多彩与丰富。而追求,则是我们航行在这条河流上的风帆,它引领我们穿越风雨,迎接挑战,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不断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彼岸。

通过这篇短文,徐效钢先生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深邃与敏锐,更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激励着每一位青年朋友珍惜生活,勇敢追求,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九死一生之后,我毁了,生活在我面前变得模糊、冷酷、不可喻了。

“在这种况下,我苦苦索过人生的意义、探求过生活的真谛。

“我开始学习的是自理日常生活,从穿衣到走路。那时我给己定了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无论如何不给国家和庭增加负担……在这种可悲的境遇中,不是命运左右了我,而是我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事业成为我生不可分割的一分时,我才有了真正的精神的充。退伍后,经过许多周折,我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作,对我来说,自然十分艰苦。但是我在一册册清理着的、既霉且湿的图书中,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在门窗、书页、笔杆到处留下的血迹上,我看到的是生活闪着光的嘉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战胜了伤残和偏见,得到了本来就属于我的追求事业的权利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还写道:

“我每天的工作、学习时间,一般都在十四个小时左右。即使样,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天天的工作、学习、吃饭都像刮旋风、打冲锋似的。

“每天的扫地、擦地板、读书登记、登记、打印、写卡片、贴标签……上至业务讲课,至运煤烧炉子倒煤渣,我都不挑剔”。

 

徐效钢在《生活与追求》中最后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不可能强求一律,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历史,不同的只是,泪水、还是水和鲜血。

上述言辞,字里行间镌刻着徐效钢在征途上留下的精神烙印,彰显了他对生活与事业的不懈追求与执着。身为四肢健全的我们,细品之后,心中又当泛起怎样的波澜与思考……

1987年的深秋11月,徐效钢先生荣幸地被推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江西省特意为其量身打造了一部党员电化教育专题片,名为《匡庐一好汉》,该片不仅生动展现了徐效钢先生的光辉形象,更深刻地勾勒出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与卓越成就,堪称其人生的精彩缩影。

科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使我达到标的奥秘吧,唯一的力量是我的坚持精神。

 

句话应该是徐效钢人生历程的概括。

 

让我们设想一番,一位曾身处困境、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的残疾退役军人,却能够逐步磨砺自己,最终蜕变成为一位正厅级领导干部,这难道不是人世间最为动人的奇迹吗?

    而且创造的业绩,人惊叹……

当你细细品味他几十年的成绩单,你会感到:

这是奇人,在创造人生奇迹……

 

二、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1976年退伍,到庐山图书馆工作,他自学大学图书馆专业课程。

几年中,他整理了三十年代以来的旧书20多万册,逐本地登记造册、分类上架,使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图书重现社会。

还主持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改编,采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方法改革了馆藏图书字顺检索法。

1977年参加全国古籍善本书的编目工作,从馆藏6万册古籍图书中,整理、鉴定、著录了70部1300册国家级善本书。

编印出建馆以来第一本善本书目录,并参加全国第三次古籍善本书编目工作会议。

1980年以来,发表《文献资源建设的透明性目标》等图书馆学术论文30余篇、《庐山走向世界的文化定位》等庐山研究论文20余篇,发表有关纪检监察工作、残疾人工作以及其他文章30余篇。

参加编写《江西地方志述略》、《九江图书馆志》、《庐山文物志》等专著

1995年主持撰写庐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申报书》,并担任庐山申报工作副总指挥、宣传组长。1996年主持研制完成《庐山旅游文献数据库》。

1997年出版专著——《毛泽东庐山用书写真集》。

专著《庐山典籍史》被列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课题,1998年初结题,2001年8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获江西省社联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2002年获文化部、广电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残联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

提出并主持《庐山学》研究,被列入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1998年重点课题。

2011年5月出版文集《只缘集》,为30年来在百万余字的个人文稿中,遴选出的文章汇集,包括庐山文化、图书馆学、庐山申报世界遗产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关于自身际遇的随笔、杂文,附录了《人民日报》等对作者的报道及评论。这既是他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他坎坷人生、艰难心路和非凡经历的精彩写照。

2012年3月经中央文献研究室审读通过、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同意选题,出版《话语桃花源——毛泽东庐山读书用典》。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介绍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典的史实,展现了一代巨子在庐山的真实形象,同时还展示了毛泽东在庐山的诗歌、书信、题词手迹以及有关图片100余幅。

 

1982年出席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受到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的表彰;

1984年出席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代表大会,获“模范革命伤残军人”称号;

1986年出席全国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7年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同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应邀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国庆四十周年观礼。

1990年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等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他还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委员;

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八、九、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历史学会理事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新华文摘》、《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多次报道其先进事迹。《中国现代名人辞典》、《中国残疾名人辞典》等多次报道他的传奇事迹……

友,你能相信是一当年文仅是初中毕业、活难以自理一个一级残废、退役军人所创造的业绩吗?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请看下文——

 

三、身残志更坚,奋斗结硕果

 

这位一级伤残的军人,他的身体虽已伤痕累累,唯有清醒的头脑尚存,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已悄然远逝。试想他曾经的辉煌与坚韧,再目睹他此刻的困顿与不易,那份艰难,实难用言语尽述。

徐效钢先生,曾为自身所持有的残废军人证书,精心筹备并制作了两种不同版本的证件。

他要求组织上把“特等残废军人”改成“一等残废军人”;

“丧失工作能力,生活不能处理”一句中,加“目前”、“完全”等限制词。

其目的就是要工作,要奋斗,不要吃闲饭。

徐效钢生命的重组,从这里开始。

 

徐效钢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为了能写字,横下条心,抓起钢笔就往两个残指之间一塞,用力过猛,粘边的指缝被撑开了,鲜血顺着笔杆往下滴,疼得我浑身发抖,冷汗像黄豆般滚下来。既然已经撑开了,就得想办法,使伤口按握笔的要求重新愈合,否则不就前功尽弃了吗?我用布条把笔和手捆在一起,咬着牙关一笔一画练下去,连晚上睡觉也不解开。不久,伤口感染了,每写一字,就从指缝里冒出一股脓水。我在清水里漂一下,再忍痛重来。经过三个月的折腾,被撑开的指缝从化脓到结痂,又从结痂到化脓,反复十多次,终于按照我的意愿长出了疤痕,并且逐渐磨成了老茧。”

手能写了,这是徐效钢人生一大成功。

在江西电大二十周年校庆大会上,他回顾自己的奋斗史,说:

“我开始从一个原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只是学会了为读者端茶倒水的残疾门房”,“我的手指残端夹不住笔,我就把笔杆压在伤口里,练写字,记笔记,写作

读电大“当时我在庐山工作,每次考试要到九江。冬天大雪封山,是同学们搀扶着我一次次走过被冰雪覆盖着的好汉坡;夏天,山下的温度近四十度,我因汗腺损伤不能出汗,是九江电大的王美丽等老师在考场上,一次次地为我送来冷水打湿的毛巾。电大的学习制度很严,三年来我再累再忙也没有漏听过一堂课,业余时间差不多是抱着那个砖头录影机过来的。

“三年下来,我的视力从1.2下降到0.5,后来连对面的熟人都看不清楚了。体重也从来没有到过一百斤。”

“我的学习成绩却日渐进步,毕业时是班上唯一的所有功课平均成绩超过80分的学员”。

1977年,全国各大中图书的善本书,开始目录编辑。在小小的庐山图书馆,谁能担当?

徐效钢站了出来:“让我试试吧!”

他再度以残缺的手指紧握着铁笔,精心雕琢,完成了庐山图书馆四十五载历史中,首部珍贵的古籍善本目录的编纂。待此浩大工程圆满落幕之际,他的手指上又添了三枚剥落的指甲痕迹,掌心更是褪去了两层厚茧……

庐山,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中国的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蒋介石,为了扑灭中国红色革命火种,在这里举办多期“剿共骨干”培训班;

毛泽东的晚年,在这里召开两次党的重要会议,会议的影响如何?至今史学家还在争鸣探索……

尤其是这个庐山图书馆,它的藏书,绝非一般图书馆能比,它为徐效钢开创新的人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你能想象:

前面列出的成绩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吗?

当年的徐效钢,出于对庐山深厚的热爱与尊崇,他倾尽全力,几乎将图书馆中所有珍贵的资料,悉数镌刻于心间,只为撰写出一部详尽而深邃的庐山传记……

他曾说:

“在庐山图书馆,地下一个标贴,我就知道是哪本书上掉下来的;桌上一片残页,我就知道是哪本书里的内容。”

多么地自诩!

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他未曾有过片刻的闲暇,身影始终萦绕在书页间,流连于馆舍之内……

庐山,尽管夏天气候宜人,但冬天来得特别早,天气比山下冷得多……

受伤的眼睛,不停地流泪水,模糊了,停顿一下;

靠手指两个关节,夹住的笔,一次一次掉下,他只能暂停一下……

为了弄清一个问题,需要查阅的资料,一堆又一堆;

为了编著一篇文稿,他只能一天又一天地坚持……

他用手背将书一本本从架上夹下来,刷灰、修整、分类、登记,又一册册重新按序放好。……

数以万计的书从他手下流过去,散兵游勇排成了秩序井然的战阵……

什么叫苦?什么叫乐?

只有徐效钢自己明白。

他进了庐山图书馆,第一项任务是看大门。

他正是从大门起步,迈向图书馆大厅的深处……

在庐山冲刺世界遗产名录的壮丽征程中,徐效钢先生以其卓越的领导力,担任了庐山管理局申报工作的副总舵手,亲自操刀并主导了《申报书》这一鸿篇巨制的编纂工作。该《申报书》洋洋洒洒,累计字数逾十万言,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庐山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的深情厚谊与精准描绘。徐效钢先生的这一贡献,无疑为庐山成功跻身世界遗产之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勋卓著,令人钦佩。

更令徐效钢心潮澎湃的是,他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悄然间,深深触动了一位佳人的心扉——

庐山图书馆馆长的女儿马冬云……

大多数人初次与徐效钢相遇,往往会被他那历经风霜的容颜所震撼,然而,这位独具慧眼的女子,却能穿透表象,洞悉他内心深处那片未被玷污的纯净之地。

她在徐效钢的执着追求下,终于动心了……

她看到徐效钢这么日夜辛苦,多么需要一个热心人,关爱他,护理他,照顾他……

她感到:自己是最佳人选,因为十几年的相处,她最懂他,最了解他……

徐效钢自己在书中写道:

“正当我一文不名,处在最困窘难堪的时候,我的爱人,像神话里的田螺姑娘一样,来到了我的身边。结婚时,她对我说,人要有两个翅膀,事业和爱情,以后我们一块上街去,就没有人再小看你了!要的还有,她比传说中的仙女还美丽贤惠——庐山人都知道。”

多么自豪的心声!

笔者曾问过徐效钢:们能走到一起,从相互敬慕到相互恋爱,是主动?

徐效钢“当然是我啰……”

充了一句:

“是我顽强追求的收获!

这段爱情故事,其出人意料的转折与深度,恐怕是连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也难以全然构想而出的。

但这是事实。

1981年国庆前夕,徐效钢与马冬云结婚。这消息,在庐山轰动一时。

今日,我时常目睹笔者的夫人与徐效钢并肩漫步于林荫之下,即便他们皆已年近花甲,那份情深意笃,依旧宛若初见的恋人,充满了令人羡慕的恩爱之情……

有一次,我和徐效钢散步,问他取得这样巨大成果的原因,他说:一半归功于他的夫人。没有她的支持,他很难坚持到今天。

这是发自徐钢内心的话。

笔者豁然开朗,领悟到了徐效钢奋斗之路上那股不竭的动力,它不仅仅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仰,更是蕴含着一股深沉而磅礴的力量源泉——那便是爱情的伟大力量!

凭借着坚定的自信与贤内助的无私支持,徐效钢成功地将命运的不幸转化为意外的幸运。

难怪,许多文人都称:爱情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动力。

徐效钢如何铸就辉煌?唯有其夫人方能洞悉其间的详尽内情。

看门人徐效钢,在人民大会堂,面对一万名听众讲述自己的经历;电视机前有几亿观看他的电视报道。

然而,世人皆未能有幸在荧屏或字里行间一睹他那位既美丽又贤惠,兼具智慧之光的妻子——马冬云的风采。

唯有笔者是例外……

 

尾声 :他人生中最珍贵的一份荣誉

 

他是军队英模,地方劳模,又是全国党代表、省人大代表……军功章、地方各种荣誉称号,难以数计,但他对我说:

 

“他特别珍惜我们八一精神研究会给他的一份荣誉——弘扬八一精神先进个人。”

 

八一精神研究会成立后,我们在宣传八一精神的基础上,于2014年,推荐了南昌地区四位“弘扬八一精神先进个人,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无须在此赘述,但他的八一情怀,令笔者感动!

 

他应聘为八一精神研究会顾问,每次活动,都高兴地参加,有一次他身体不适,还由夫人亲自伴来;

研究会编著《红流激荡》一书(已正式出版),他负责红军长征中的历史故事,常常挑灯夜战,十几万字书稿,第一个送到研究会。

我和他毗邻而居,早上散步,常常会走到一起。

 

我赞颂他:

他的人生,就是八一精神的生动注释。

他说:

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还要努力,把余生献给八一……

 

八一精神研究会,有徐效钢而骄傲;

退役军人队伍,有徐效钢而自豪!

徐效钢已经卸任退休了,他告诉笔者,又开始了的人生奇迹的创造……

盼望徐效钢新早日问世……

朋友,当你细细品味了上述徐效钢那斑斓多彩的人生历程片段后,难道你的心中没有涌起一股深深的共鸣,不觉得这——

徐效钢,是中国代的·柯察金吗?

无疑,这不仅是我们的荣耀,更是式优秀男子那份无以言表的自豪与骄傲……

 

 

敢问路在何方

全国“模范退役军”陈堃源侧

 

一、“兵哥送菜”创始人陈堃源,为能成为全国“模范退役军”?

 

在江西退役军人中,有一面鲜艳的旗帜,叫江西“兵哥送菜”实业有限投资公司;

有一位传奇人物,叫陈堃源。

他为何能在短短几中,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退役军人、从一个不起人眼的“农副产品生鲜配送”买卖者,成为“全国退役军先进个人”?

笔者带着这个追问,认真回顾了三次见到他的情景:

英雄来自人民,大出自平凡。

陈堃源就是鲜明一

笔者第一次见到他,是2014年,笔者在八一广场管委任常务副主任;

时,江西陆军预备役师后勤部正在筹建后勤应急分队,后勤长到八一广场管委会调研,考察广场管理人员编入预备役后勤应急分队;

     陈堃不知从哪里知道息,赶到广场管委会,他自报家门,“兵哥”送菜团队的情况,恳求入预备役后勤应急分队。

笔者敬佩地看着这位年轻人,那态、那心境,令笔者心中一闪:似乎在哪里见过……

笔者被他“兵心依旧”的慨叹的陈述,深深打动:

笔者曾在南昌预备役师任过参谋长、长,时后勤部长,是笔者老下,笔者自然有点话语权。

笔者向后勤部长提议:“兵哥”送菜团队,应是后勤应急分队最佳人选。

不久,“兵哥”送菜实业公司,挂上了“江西陆军预备役师后勤应急分队”牌子,“兵哥”送菜作人员,穿上了鲜艳夺目的迷彩服;

“兵哥”送菜团队,从此有了实际意义的“兵”味……

第二次见到陈堃源,是2015年初,陈堃经过徐兆麟参谋长的推荐,来到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笔者是研究会执行会长,他找到笔者,汇报了兵哥送菜创业工进展况,并请求我们对“兵哥送菜”活动,给予支持。

听了堃源报,笔者再次被他“退役不褪色”情怀感动;

被他那种问路在何方”豪情所……

敢闯新路,是“兵哥”团鲜明特色,是他们成就事的关键……陈堃源当年那番话,犹在耳边。

第三次见到陈堃,是2018年

    我的一位好友,江西中基投资有限司卢敏董事告诉笔者,他投资了一退役军人创业的体,建议笔者一起去看看。

到了公司,才知道个退役军创业者,原来是陈堃源;

“兵哥”送菜团队况,原来只他口头两次汇报,真正走进“兵哥”送菜,这是第一次。

不如一见,走进“兵哥”送菜公司,犹如走进军营,作人员的办公室、宿舍、活动场所,都是整齐有序。

江西“兵哥送菜”业有公司和江西预备役后勤应急分队两块子,赫然在……

“兵哥”董事长陈堃,向笔者细介绍了公司这几年发展、情况,谈了他们的发展远景……

不想,短短几年之后,“兵哥送菜”,取得了如此大的变化,有了如此大的发展,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三次堃源,都有不的感受……

更让笔者难相信的是:

两年后,“兵哥”送菜,不仅成了江西省退役军人创业一面旗帜,而且走向全国,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811月,陈堃源被——

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全国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荣称号;1110中午,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陈堃参加了20“最美”典型事迹亮相;

20198,陈堃源被——

中央退役军事务导小组办公室、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事务部和中央军委政治作部联合授予“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受到习近平书记、李克强总、孙春兰副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21122日,他荣获——

“全国抗击新冠炎疫情民营经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等领导的接见。

据说,江西省委书记奇,在一次报告中,“兵哥送菜”话题时,用了足足十几分钟……

、市导,甚至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到南昌检查退役军人事务工“兵哥送菜”实业有限投资公司,是必到单位。

陈堃源,是了不得!

“兵哥送菜”,是怎样走向了全国、怎样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今天,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应记得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旋风般的鼓动力,它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陈景润的研究论文,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百年内也没有何应用前景,但他代表了中国人数学智慧的高度,这就够了。

其实,“兵哥”送菜的影响,不正是如此吗?

时势造英雄,许多人成功,全在时代的助送,陈堃源是鲜明一例。

国知名军旅企业家中,比“兵哥送菜”得大的,多得多;

军旅企业,对国家的贡献,比“兵哥送菜”大的,也不计其数……

“兵哥送菜”创始人,为何能脱颖而出?什么能得到人如此赞许和厚奖?

陈堃源出名后,许许多多传媒、报刊记者写了不少“兵哥送菜”的文章……

其实,“兵哥”送菜的成功,是时代的呼唤……

个人贡献,在于以执着的精神,回答了当代军人退役之后,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个重大考题——

退役军人:怎样“退役不”?

这是当代每个退役军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天,成上万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历程,和堃源其大致相同,面的问题,也大致相近……

不同是:堃源在人生转折中,在面临种种挑中,他勇敢面对现实,不顽强拼搏。

他没有沦,有退却……他是勇者!他是斗士,他知难而进!成了万退役军人业者的杰出代表!

笔者认为:“兵哥送菜”团——

贵在“兵哥送菜”精神的代价值;

陈堃源个人贡献——

贵在对现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启迪:

中国代退役军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活出自己价值?

陈堃在人生道路转折面前,那种“敢问路在何方”的豪迈气魄,正是这个问题的靓丽的答卷……

笔者写篇小文章的愿,正是试图从这个视野,探索“兵哥送菜”创始人陈堃源的成功,对现代退役生的启示。

 

二、直面挑战,勇闯新路

 

陈堃说:“我们福建人,有句名言:敢拼就能赢。”

陈堃源的人生,“拼”字的缩影。

军人退役之后,都面一个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

陈堃源,1985年,出生在福建泉州一山沟里的农村,2002年应征入伍,2010年退伍。

他在部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八年中,他了党,了班,三次立三等功,他所带的班两次荣立体三等功,且当了代理排长。

按照人发展轨道,他在队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由于当时部队杂的政治态环境,堃源确定退……

退伍那一天,正是他二十五生日,他痛哭地离开了他十分留……

因为爱人在南昌工作,选择了在南昌业。

退伍后——

他能干什么呢?

他的路在何方?

他在中央电视台,参加“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与记者话中说:

脱下军装,我大哭了一场,很舍不得啊,这天正是我的生日,和战友一好好纪念了一,可以说终生难忘。对我来说军营情、战友情难以割舍。

进入社会后,开始比较迷茫。找作很难,我开始当过安、司机,还……但几经折,退伍安置费耗没了,还欠了一屁股

怎么从就业难的困中摆脱出来?

陈堃源和其他退役军人一样,碰到个问题——

退役军人创业,路在何方?

陈堃聪明过人,看到当时社会各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闲置在家的他,不禁心头一闪:

“拼”——

为什么不能凭着“兵哥”能吃苦、敢拼搏的优势,“拼”一条“兵哥”创业的路子?

他凭借自己在部队从事过后勤工作,对养猪、种菜这些事很熟悉;当时社会上农副产品配送刚刚兴起,(尽管配送是赚辛苦钱,吃苦对他而,不在话。)于2013年,他邀请两位战友,在南昌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附近,租了一个50平方米的店面,作为办公、睡觉、仓储场所,搞起农副产品生鲜配送……

每天凌晨去采购,三点多开始分菜,六点多就踩着三轮车,到四面八方送货……

白天忙着找客户、争取订单,要一条街一条街去找客户、谈业务……

平时作苦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碰到货主突“跑路”了,接不到货款或资金周转不灵。

最难忘的,是201312月底,员工们一次又一次给他打电话,等他回来发工资过年,他却冒雨去追款,货主闭门不出,他用在卷闸门上,也无奈……

他只得去找借贷公司,打了几万元的白条,带着来的钱到公司,给战友们发资,看到上露出的笑容,他的烦恼也一扫而空。

他明白,在创业路上,我是大家的班长,再多苦我也应该一人扛着……

三人齐心协力,日复一日,忙忙碌碌,一年下来,盈利20多万元……

第二年,他们增加到10人,正式注册了江西兵哥送菜实业有限公司,为“兵哥送菜”传奇,揭开了序幕……

他和他的战友们,酝酿再三,决定和青云谱区相关部领导,汇报、救援:

一面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启动“兵哥送菜”的拓展资金;

一面承租一片土地,筹划种植各类无公害蔬菜

一阵紧锣密鼓的活动,公司拓展的框架,很快搭建起来:

不仅争取到免费厂房做活动场地,而且集结了百名退伍军人,作为专业业务工作队伍,开展了更大范围“兵哥送菜”创业活动。

2014年底,们又换了新场地,营业面积扩大到了2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

就这样,陈堃和战友们,重新穿起了迷彩服,相携相扶,负前行,立足送菜,服务社区……

“兵哥送菜”的创业,终于迈开了艰难发展的第一步……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兵哥送菜的业务量激增,以前固有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加上缺乏商海搏击的经验,思维的局限等种种不足,江西兵哥送菜公司,马失前蹄,栽了跟头……

最严重的是在2015年,因盲目扩张,一口气布局了8个门店,公司一下子亏掉了200多万元,之前攒下的血汗钱全部“打了水漂”。

为了资金周转,陈堃源将房子、车子都卖掉了,就连跟他一起打拼的一些老骨干也离他而去……

资金是退役军人创业难中之难,在这关键时刻,陈堃源遇见了江西预备役师在编预任军官、青年融投资者卢敏……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陈堃源与卢敏,开始了强强合作:

中基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董事长卢敏,和陈堃,同是江西预备役师在编后勤军官,卢敏自然是陈总合最佳考虑对象。

卢敏是一位具有现代投资理念的老总,对“兵哥送菜”,自然有高层构想:

尽管“兵哥送菜”,目前市场体系还不完全成熟,管理人员素质还不完善,但这是一个有很大政治前景的项目,在公司经费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决定:逐步进入,先投入一定资金(占股份10%),为“兵哥送菜”,注入活力。

目前,卢总个人,已是“兵哥送菜”大股东之一。

卢敏说: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他准备投入更大资金,把“兵哥送菜”这块品牌,打造成中基重点投资产业之一。

中基,将成为“兵哥”品牌的强大资金后盾。

痛定思痛,陈堃源从提升管理,提高效率、加大执行力度入手,重整旗鼓,兵哥与中基联合后,度过了生存危机。

当时,“互联网+”风头正劲,陈堃源凭着自己的摸索,建立网络经营新模式,研发了“兵哥智慧供应系统”,面对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只要用鼠标键盘,就能轻松作答,客户满意度都是100分。

很快,兵哥送菜搭上了互联网+的时代列车,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通过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模式,为集体食堂、中小餐饮店、社区家庭提供生鲜果蔬配送,拓宽了销售渠道,开发出兵哥送菜新市场,完成了一次跨越式的转型。

2016年,兵哥送菜实现了互联网+农产品大流通,凭借退役军人+互联网的特色理念,发扬“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兵哥精神,江西兵哥送菜,逐渐在生鲜配送这个所有电商企业都头痛的领域,站稳了脚跟。

前,通过几次关键转型,江西兵哥送菜实业有限公司,已实行全面军事化管理,努力打造出一支效率高、执行力强、退役不褪色的高素质兵哥团队。

2021年始,他们已在五省一市成立了19家分公司;从最初50米、3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有员工660,(其中退役军人、军人家属占比例80%。)自建和合建农场有7个,总公司营业面积,已达到3万平方米,营业额已超6.5亿元。

六年锐意创新,“兵哥送菜”实业有限公司,O2O——线上购、线下配送的模式,开启了新的征程。

 

三、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陈堃带领的“兵哥送菜”团队,开始了以各种方式,承担责任,回馈社会。

    时代最美的象征,是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兵哥”在社会益活动中

陈堃源、卢敏,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是预备役军人,第一职责是为党、为人民奉献。

兵哥送菜一直走在“社会公益”和“精准扶贫”的道路上……

2020年7月,他们公司员工,进社区、行帮教、敬老人、捐善款、扶贫弱、慰问抗洪官兵,前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80余次,累计捐资捐物共500多万元,帮扶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困难户100余户。

同时,先后在四川“大凉山”、新疆石河子市、江西抚州资溪、宜春、南昌塘南镇等地,助力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产业脱贫、技术扶贫”。

2017年,在全国轰轰烈烈精准扶贫的浪潮中,陈堃源帮扶南昌县塘南镇西河村时,他邀请退役军人困难户李剑锋作为脱贫负责人,通过散养黑土猪产业,以养殖+产品链经营的方式,使贫困户年收入从一万元不到,增加到现在的四万多元。2019年,李剑锋还带领村民,发展火龙果自主采摘活动和农家乐,把兵哥红色的信仰、绿色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兵哥”在抗疫、防洪中

2020年春,新冠疫情发生后,为了化解医疗单位后勤物资紧张难题,在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兵哥送菜董事长陈堃源的带领下,公司员工第一时间为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免费送菜服务,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抗疫。

2020年2月5日傍晚,“兵哥送菜”公司,得知南昌大学附属三、四医院后勤物资紧张后,立即做出了物资免费配送方案。次日7点前,捐赠的6吨农产品果蔬,被迅速配送到了医院。

“让一线医务人员吃饱吃好,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谈起这次赠送,陈堃源还说道:

 

“希望这点爱心能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也不仅是一群人在战斗,社会各界都在力所能及支援他们,希望团结一心,早日赢得抗疫胜利。

 

除了捐赠农产品到医院,“兵哥送菜”公司,还不忘社区贫困户、六十岁以上独居老人,主动联系社区收集相关人群数据,按照人数将一袋袋萝卜、白菜、菜苔整齐打包好,捐赠社区,再由社区工作人员,送菜上门,赢得了外界的一片赞赏。

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为青云谱区、西湖区七个小区的志愿者免费服务,为1260户社区困难群众和257户医护人员家属完成了17批次农产品捐赠,总计金额约15万元。

此外,公司还给江西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南昌大学附属三三四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南昌市第五医院、南昌市第九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等单位捐赠了共58吨的农产品,总计金额也有近48万元。

董事长陈堃源本人向红十字会捐款现金10万元。18家分、子公司捐款捐物,合计超过70万元。

2020年抗洪期间,公司60余名退役老兵主动请战,组建了抗洪抢险志愿队,分七批次奔赴南昌县、鄱阳县、永修县、新建区,给抗洪一线的部队官兵,送去了慰问物资,在鄱阳与一线部队官兵并肩作战,直至洪水的退去……

——“兵哥” 对退役军人的担当

退役军人张杰,于20149月入伍,20189月退伍。他来自江西阳县。开始别人合伙办厂,企业陷入困境后,他然加入“兵哥”送菜团队,陈堃源任命张杰公司产品部部,赋予他蔬果购、质检、价格监管等权力,收入超万元。

2020年6月,随着兵哥送菜与南昌县塘南镇,千亩蔬菜基地的项目推进,张杰又毛遂自荐兼任了堃源集团农业公司的总经理,负责该项目的规划、发展,他心中有个宏大的创业计划:

将南昌县塘南镇的千亩蔬菜基地打造成集蔬菜种植、研学、农家乐、旅游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园,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创出兵哥产业新品牌。   

在兵哥送菜团队骨干中,退役军人肖护林,也是扶贫致富典型之一,他加入兵哥送菜团队后,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开始了以兵哥送菜为依托,开始了自己创业人生。

正当疫情肆虐期间,肖护林毫无畏惧,每天驾车往返120多公里,为客户、单位,提供安全健康的菜品保障。

如今的肖护林,依旧是闻鸡起舞,活跃在分拣、配送的最前线,任劳任怨。他每天工作都到晚上10点左右,有的时候甚至工作到凌晨。现在肖护林每月收入有近1万。

谈及将来的打算,肖护林豪情满怀,他希望通过基层锻炼,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将来好跟着陈堃源,把兵哥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类似这类帮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农技本领的兵哥和军属,公司出面帮扶,安排种菜、养猪,并回购他们的农产品。既精准扶贫,又保障了公司配送的货源。

对于有经营头脑的老兵,公司将这些兵哥安排到销售、管理岗位就职,进一步扩大业务、培育客户黏性

越来越多老兵加入兵哥团队,公司80%的员工,都是退役军人及军属。当年陈堃源的班长、排长、团长,都是“兵哥”集团的一员。

加入公司的兵哥、军属,都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板块、发挥特长,并能通过公司的创新创业合伙人机制,获得股份分红、效益分红。使大家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四、兵哥创,正是扬帆时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关爱退役军人”指示,各级领导、各种新闻传媒,都特别重视了退役军人业的支持和宣传;

“兵哥送菜”团队,正孕育着党对退役军人关爱的阳光和春,开始了更大腾飞和扩展。

2019年4月份,全国“兵哥送菜”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产业园,在南昌、青岛正式开工建设。

“兵哥送菜”团队:

以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产业园为平台;

以退役军人的培训为入口契机;

为退役军人,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辅导;

走出了一条——

实现“培训+创业+就业孵化+模式落地辅导+天使投资”的路子,创新了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的新模式。

他们的洪亮口号是:

——在3-5年内,解决10万名退役军人及家属就业的目标;

实现陈堃源在人民大会堂做事迹报告时的承诺……

这是何等雄心壮志!

近来,陈堃源还提出:

——服务、创新、协同三位一体的模式创新,解决和服务退役军人创业就业难题。

他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中,还宣示:

“兵哥送菜”的品牌,推向更大更广的范围!

“兵哥送菜”,将致力让更多退役军人,在“兵哥送菜”品牌中,找到家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就业、创业梦。

致力把“兵哥送菜”,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业园。

何等壮言,何等气魄!不愧是退役军人的典范!

陈堃源还说:

 

企业做多大,社会责任就有多大。

 

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多大社会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决定使命,使命呼唤担当。

 

面向未来,陈堃源、心百倍。他们的愿景清晰而远大:

实施三精程、打响三大战役,实现三百目标:

首先是实施精英程,打响人才战略,完成塑造一百个退役军人创业先锋的百人百业目标;

第二是实施精品工程,发起品牌战略,实现优选上百品类上千产品上线百优千品标;

第三施精彩程,部署市场略,启动拓展百城万店、服务家万户的宏伟目标。

来时路,心绪如起。习总书记关于“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权益,让军人成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指示,给堃源巨大的鼓舞和启迪,为“兵哥”团创业、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陈堃决心:将互联网打造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引擎,通过公司几大“互联网十”商业版块,为退役军人的创业梦想,注入强大生命力,力争五年实现帮助解决——十万退役军人和人亲属创业就业的梦想。

 

 邱小林:当年军队的技师,今日科教强国的追梦人

 

 

1980年,邱小林大学毕业,考入空军第8军,航空机务教导大队,成为一名技师。

在空军航空机务教导大队的十多年光阴里,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技术的热爱,勤勉不辍、深入钻研,最终成功研发出众多卓越成果,迅速蜕变成为空军航空机务教导大队中备受瞩目的双师型技师。

199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他毅然踏上了归乡之路。凭借着在部队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独立创业的征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正当他踏上创业征途的崎岖之路时,遭遇了美国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公然轰炸,这一事件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强烈愤慨与不屈。

他,正是南昌航天现代科教仪器厂的奠基者。在满腔愤懑之余,他依然保持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清醒,深切地领悟到:

为了有效抵御并粉碎国际霸权主义的挑衅与侵犯,民族必须迎来真正的振兴,国家必须迈向更为坚实的富强之路。

而科教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从军队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在党的领导下,为科教强国作出贡献。

科教之国的宏伟蓝图,逐渐演化为邱小林矢志不渝的追梦之旅……

邱小林,这位从解放军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教兴国、科教强国之梦,毅然投资办学!

——他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高科技企业投资的先河,并成功投资并创办了民办高等院校,这一创举在国内尚属首例。

 

首次邂逅他,正值1998年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之中。彼时,空军高层亲临南昌,检阅部队防洪备战之姿。在众多英勇的身影中,一位身着军训服、英姿飒爽的青年尤为引人注目。他,以无畏之姿,毅然投身于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不仅率领团队超额完成了艰巨任务,更在胜利之后,坚守岗位,持续奋战于一线,其精神风貌,令人肃然起敬。

首长神色间满是惊异,他赞叹道:“这支队伍,将来定能成就非凡!在这位身经百战的军旅企业家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之光!”

彼时,他正是南昌航天科技集团的领航者,身居总经理之位。此次偶然的相遇,不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更让笔者有幸与他并肩,共同肩负起作为空军驻昌部队联络人的职责。

今日,我的空军同胞,怀揣着振兴教育的宏伟志向,已在中华民办教育的广袤天地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历经二十载的砥砺前行,他成功铸就了一所享誉国际、集应用与创新于一身的高等学府——南昌理工学院,其成就斐然,令人瞩目。

 

一、一份汗水凝聚的任职简历和成绩单

邱小林是江西樟树人。

身为空军航空机务教导大队中的杰出技术人才,紧随教育改革的步伐,秉承军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踏上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奉献国家、教育强盛国家的新征程。

1999年5月,创建江西航天科技学校;

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定名为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

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江西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定名为南昌理工学院;

2009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江西省首批民办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2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成为江西省首批第一所一次性通过合格评估的民办高校。

(专家组一致评价:南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2016年4月,学校与华东交通大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

2017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十三五”硕士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18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定为:南昌理工学院为全国示范性民办高校。

因国防教育特色鲜明,军魂育人成效显著,2020年被评为:

中国民办高校前5强、五星级民办高校。

 

邱小林本人曾获得的身份与荣誉有: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华中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委员;

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

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

江西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常委;

江西省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副主席;

江西省第十届工商联副会长;

江西省工商联咨询委员会委员;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省十大杰出青年”;

“省五一劳动模范”;

“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

“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等。

他分别在1999年和2018年两次荣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首届中国教育管理科学卓越成就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

“影响中国最具责任感教育领袖”;

2003年的金秋十月,他肩负航天学院之荣光,受邀踏上了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征途,亲临现场观摩了“神舟五号”的辉煌升空。那一刻,他亲眼见证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成就,心中激荡着难以言表的自豪与激动。

2004年开始,他代表江西省连续四次出席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会,先后受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周济、袁贵仁、陈宝生等领导的亲切接见,高度赞誉他用大爱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2006年5月,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聘请他为硕士生导师;

2008年12月,荣获“全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4月,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作为神舟五号(胖五)编号5Y351726五院试验队C2-5Y3任务组的专家参加观摩发射;

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此纪念章是党和国家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者的嘉奖。)

2020年,应邀参加中国航天大会嫦娥五号发射!

……

 

二、一个很不一般的办校创举

 

南昌理工学院大门旁,有一块赫然醒目的大牌:

江西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这是南昌理工学院每年招生的名片。

邱小林这位从解放军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科教强国的追梦人,常常说:

是军队培养了我,我的人生,与军队息息相关。

他深谙“军魂”之真谛,于教育之路上,秉承“军魂育人”的核心理念,引领学生前行。

他深信,“军魂育人”的精髓,即在于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通过传承军队的优良传统与严谨作风,致力于培育出新一代的杰出接班人。

为此,他先后聘请:

空军战斗英雄一等功臣胡寿根;

南昌陆军学院原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军优秀教授刘岳雄教授;

空军机务教导大队原参谋长张云林教授;

中国航天员大队原副队长张子光大校;

空军第五飞行学院原院长郭奕珊大校;

江西省南昌大学人武学院原院长席向仁等等——

一大批具有深厚的军队情结,和军事院校的同志,担任“课外军校”辅导员,讲授爱国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全面负责学校国防教育、“军魂育人”工作。

通过“军魂育人”特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理想信念坚定、作风纪律严明、工作落实有力的高层次人才。

办学20多年,先后连续为祖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二十余万科技型、创新型强国人才。并向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和华为集团等单位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优秀校友上海市园丁奖、“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谢雪丽感慨道:

“虽然离开了母校,但是学校军魂育人教育带给我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永远伴随着我。”

优秀校友维珍天使集团创办人黄平新说:

“受军魂育人教育影响,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考取北师大博士”。

 

20年,初心不忘;

20年,不懈奋发……

走进校园,你会误认为走进军营:

这里,军歌嘹亮;

这里,学员教官,军容严整;

教官队的宿舍,矗立于一方静谧之地,每间寝室之内,被子均被叠得棱角分明,宛若刀切豆腐般整齐划一。洗漱用品则井然有序地排列,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严谨与自律。在这片空间中,你几乎寻觅不到当代年轻人追求标新立异的奇装异服,取而代之的是那份质朴无华的军装,与宿舍内的氛围相得益彰,共同编织着一幅青春与纪律交织的画卷。

“军魂育人昭示,四处可见;

“军魂育人”的专刊,别具一格;

全是军营的规矩,全是军人的作风……

“军魂育人”特色模式带动下,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兵员2000余人;连续五年被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其中,2014级邢永浩同学受军魂育人特色模式感染,毅然选择参军报国,现在三军仪仗队服役;

2011级,赖文霞同学,现在驻藏部队服役;

以上两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

 

笔者曾多次走进学院,亲自为学员讲过“南昌起义”的故事,讲述新时代青年如何弘扬八一精神。

在与学校许许多多教师交谈中,深深体会到:

 

“军魂育人”这一创新举措,是学校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致力于锻造出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湛、作风纪律严明、综合素养卓越的新时代好青年,更开辟了一条强化国家育人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康庄大道。

 

三、新的远景,展示学院新的蓝图

 

2015年12月17日下午,入冬以来,难得一见的阳光,显得格外灿烂。

邱小林教授莅临中国江西网直播室,围绕“知识创新:驱动未来的力量”这一鲜明主题,与广大网友及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场启迪人心的深入对话。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南昌理工学院所秉持的崭新办学模式与前沿教育理念,为听众们描绘了一幅教育创新与知识发展的宏伟蓝图。

他的介绍,让我们对南昌理工学院实现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民办本科高校的愿景更加神往。

南昌理工学院积极响应区域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及赣江新区开发等重大战略蓝图,深度契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要求。学院主动与江西省内的电子信息、新型光电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技术、航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缝对接,灵活调整并优化其专业设置与布局,持续强化地域特色与专业优势,力求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学院目前设有64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精心构建,旨在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先进制造业与航空产业的飞跃,推动现代服务业的繁荣,促进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兴盛,以及引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绿色转型。其中,约60%的专业紧密对接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工科专业的占比更是高达42.37%,彰显出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前瞻性与实用性。

这一专业布局不仅高度契合了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更极大地增强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紧密地契合航空强省的战略部署,南昌理工学院匠心独具地设立了航天航空学院与国际飞行学院,这两所学院不仅引领了航空教育的新风尚,更深度开设了诸如直升机驾驶技术、飞行技术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前沿航空类专业。尤为亮眼的是,其飞行技术专业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与深厚的专业底蕴,已被授予省级一流特色建设专业的殊荣。

全资成立了全省首家高校创办的通用航空公司——南昌理工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主要运行基地在吉安桐坪通用机场。

并相继荣膺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所颁发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及CCAR-61部、CCAR-91部、CCAR-141部驾驶员培训资质的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高校,成功摘得商业非运输航空运营人运行合格证的桂冠。该校不仅圆满完成了包括一般商业飞行在内的多项飞行任务,还深入开展了私用驾驶员执照培训及民航客机驾驶员培训,全面构建了飞行员培训体系的蓝图。此举标志着该校在飞行员培养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彰显了其在航空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力。

学校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彰显出卓越的教育品质。此外,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英语、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均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的殊荣,充分展示了学校在多个领域的深厚底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飞行技术专业更是脱颖而出,成为省级一流特色专业,引领行业潮流。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两个专业,被认定为江西高校的重点学科,为区域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作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设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此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三个专业,还荣获了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称号,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而网络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专业,则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南昌理工学院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发展态势喜人,展现出数量持续稳健攀升、成果质量日益精进、科学研究领域广泛拓展的繁荣景象。在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产出方面,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突破。

邱小林教授与张传军教授合著的《嫦娥巡天看中华》获欧阳自远、戚发轫、王梓坤三位院士推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8年,该书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该省首个以科普作品获奖的民办高校。

校长傅修延教授的著作《中国叙事学》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

邱小林教授与陈志龙博教授所负责的课题《深入探究振弦式高精度微小陀螺的运作原理与机制》已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

邱尚仁博士主持的中国图书奖项目《现代中国语言学辞典》(新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获重大研编项目立项;其申报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微互动”掌控策》与《网络文化》课题又分别获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省重大招标课题立项。

况明星教授申报的《从胸部体表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主动脉、肺部动脉和心室阻抗变化分量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姚怀生教授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法律纠纷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邱尚仁教授、姚怀生教授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库,是学校在高层次社科专家库工作的新突破。

邱小林教授主持的江西省太阳能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省专家组评审与实地考察,荣获江西省“十佳”优秀省级重点实验室称号,并在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受到表彰。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邱小林先生早在早年便前瞻性地提出了一项革命性的构想:利用航天技术的飞跃,将月球上储量丰富的太阳能、氦-3等宝贵资源转化为地球上崭新的能源,此举不仅彰显了对人类和平与进步的深切关怀,更体现了对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考量。他无疑是这一创新理念的最早倡导者与开拓者。

目前,南昌理工学院有近1680名专任教师,其中8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0%以上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中包括160余名杰出人才,如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人才工程专家等。学校还拥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教学团队。此外,学校聘请了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为荣誉校长,王梓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并吸引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顶尖高校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学者和高端人才。

目前,教师共出版专著和教材560部,发表学术论文90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600余篇,SCI、EI、ISTP和CSSCI收录200余篇。学校科研工作备受社会同行关注,最新报告显示,学校科研竞争力在全国民办高校中排名第8。

南昌理工学院,秉持专家治校、治学、治教理念。校领导团队中,博士8人,教授11人。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许基南博士、教授,兼江西财经大学博导;校长傅修延教授、博士,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博导。专业带头人皆具高级职称,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此外,聘请双师型教师来校任教,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邱小林在访谈中表示,南昌理工学院坚持“航天科教、兴我中华”宗旨即“科学、求实、厚德、创新”校训,倡导“知识创新才是力量”,为国家培育众多应用创新型人才。学院获得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政府机构、企业合作共建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及就业基地,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

学院在积极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道路上,不仅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致力于实践平台的搭建。为此,学院精心策划并先后成功创建了“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心”与“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园”两大核心机构。这两个平台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们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心”作为创新思维的摇篮,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工作坊、模拟竞赛等活动,该中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旨在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业素养。

“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则是实践梦想的舞台。科技园内设有多个功能区域,包括创业孵化区、技术研发区、成果展示区等,为学生们的创业项目提供了从创意萌芽到市场落地的全方位支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特别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并承诺为入驻的学生团队提供免费的创新创业平台。这一举措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成本,更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资源对接机会。

在学院的全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他们在这里碰撞思想火花,探索未知领域,将一个个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可行的创业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成功孵化,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个人的成长与收获,更为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南昌理工学院毕业生积极投身国家重点工程及项目,涵盖航天科技、航空运输及知名企业如华为等,贡献卓越。

南昌理工学院正迅速崛起,汇聚国家级专家与名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才。

邱小林,作为民办教育领域的杰出耕耘者,他怀揣着深厚的军人情怀,正致力于人才强校、科教兴国的宏伟蓝图,矢志不渝地放飞着航天梦想的翅膀。他笔耕不辍,书写着教育的辉煌篇章,以满腔的热情与不懈的努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国家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苏忠:一个军转干部的文化远征

 

苏忠,曾是笔者任253团团长时,政治处的一名干事。

笔者退休后,多次听战友们说到,苏忠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辞职下海,在北京创办了大业传媒集团。

苏忠不仅是大业传媒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还是北京文资大业文化成长基金创始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商会会长……

苏忠,当年军转干部,今日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动漫明星“洛宝贝”、“绿茵少年”、电视文献纪录片《中华文物备忘录》、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综艺栏目《奔跑吧,兄弟》、《闪亮的爸爸》、《两天一夜》、《好运旅行团》、《创意中国》、《遇见天坛》等等,以及大型活动“崛起的中国品牌”均出自大业传媒集团,苏忠均出任总策划和出品人。

除此之外,苏忠还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本学说的探讨》、《人本体哲学大纲》等等。

真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记不清哪一年,笔者来到北京,贸然给他打了个电话。他高兴地告诉我:“明天我儿子结婚,请来了不少当年253团的老战友,我明天派车接你,一起热闹一下。”

笔者欣然应约,参加了苏忠儿子的婚礼,又见到当年那位很不一般的政工干事……

 

三十多年过去了,苏忠还是那么精干英俊,当年的普通干事,今天的传媒大家,令人刮目相看。

在京城,苏忠的大业传媒集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依据相关记者采访关于苏忠的几篇访谈录,及笔者与苏忠的多次交谈,摘记如下:

 

一、从广告公司成功转型为综艺运营商

 

当你走进北京万科公园五号大业传媒集团的办公楼,你会为之赞叹;当你和苏忠聊起大业传媒子公司——大业创智的发展历程,你更会为之惊叹!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进入影视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苏忠在1997年就创办了大业影视,经过20多年的努力,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大型传媒集团。业务范围已延伸到广告全案代理、电视剧制作与版权引进、综艺栏目IP研发及运营、动漫IP原创及运营、整合营销、投资、传媒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

  大业创智,成立于2001年,前期一直以广告代理业务为主。   

谈起大业创智的成立,苏忠说:    

当时的电视台由于经费原因,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电视剧版权,而是拿广告时间段与影视制作公司置换,于是,拥有大量影视剧版权的大业传媒,走上了一条卖广告的路子。随着媒体碎片化、数字化以及个性化时代的来临,广告代理业务遇到很大的挑战,逐渐演变成代理、竞价的模式。

在苏忠看来,广告行业发展至此,已经由一个香饽饽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苏忠认为:“由于代理返点的政策是透明的,这种模式,使得广告公司不仅赚不到钱,有的公司为了上市撑业绩,还要贴钱做代理。”

苏忠意识到,这条路不能再往下走了。

基于母公司大业传媒集团在内容领域的深耕,苏忠为大业创智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即从影视内容,切入到综艺栏目,并联合东方卫视,出品了一档日播综艺栏目《家庭赛乐赛》。原东方卫视总监,《中国好声音》出品人田明,后来如此评价这档栏目:“作为国内日播节目与户外真人秀的开创者、大业传媒可以说是‘制播分离’的先行者。早在10年前,便开辟了‘制播分离’的首次实践,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

尽管《家庭赛乐赛》开创了国内日播栏目的先河,但在苏忠看来,仍留下不少遗憾。

据了解,这档栏目,引进美国《Family Feud》的版权。《Family Feud》,具有39年的节目制作经验,造就了节目严谨科学的游戏规则:

两个家庭通过两个环节的答题为赢取大奖而努力,游戏题目和答案均来自采访100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然而,由于当时是日播节目,制作团队的精力有限、经验不足,在栏目的内容设置和问题采访环节上采取了简单的处理方式,导致最后的栏目效果不尽如人意。

多年以后,苏忠谈起首次试水综艺栏目的经历,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

苏忠说:“任何一档成功的栏目,都是自身的精髓在里面,有时候置身事外看着很热闹,好像谁都可以做,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为大业创智以后的栏目研发和制作提供了经验教训,内容方面更加要求严谨。”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大业创智的转型战略初见成效。

资料显示:2014年至2015年度,公司的广告媒介代理服务,比重从62.22%降到36.04%,而电视综艺栏目运营,从33.12%增到61.38%。从数据比例可以看出,大业创智已经从传统广告公司成功转型为以内容营销为主导的综合性传媒企业。

 

二、 做栏目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2017年,对综艺节目市场来说,可谓是艰辛的一年。随着监管的趋严,平台和社会制作公司的适应能力面临巨大考验;加之新媒体对传统电视行业的冲击,广告招商的压力加大,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导致综艺栏目运营商的日子已不像以前那样滋润。

作为广告企业中最早探索综艺栏目运营的公司,大业创智以“内容创新和整合营销”为核心,打造了优质的内容营销服务平台。近年来,在创新精品栏目上,持续推出《两天一夜》、《闪亮的爸爸》、《好运旅行团》、《创意中国》、《遇见天坛》等热播综艺栏目。

《闪亮的爸爸》,是一档“星素”结合的明星育儿体验观察秀。凭借其独特的节目制作模式,主张父亲责任担当的立意,为综艺节目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

   《闪亮的爸爸》第二季,较之第一季更凸显现实教育意义。节目选择留守儿童参与节目录制,摒弃了一些综艺节目所推崇的笑与乐,而是将重心投射到社会问题上,呈现出中国教育事业与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真实现状,实现了从单纯娱乐节目升华至引领社会价值导向的目标。节目播出后,不仅取得较好的收视率,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影响力。

《人民日报》发文评价:

《闪亮的爸爸》第二季,让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的真实呈现,感知到“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重量,呼唤“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为重塑当代青年的家庭观和责任感提供了实际的借鉴。

 

苏忠表示,亲子类的综艺栏目,是大业创智重要的发力点,公司将围绕亲子产业进行深耕,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共同研究打造栏目,在亲子产业做垂直的深度挖掘。

综艺栏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是大业创智的另一个关注方向和发力领域。在这一领域,大业创智推出了《好运旅行团》和《创意中国》两档成功的栏目。

作为中国首档深度体验民俗和非遗文化的户外综艺,《好运旅行团》嫁接了文化与旅游元素,除了带着几位明星畅游福建,还传播着当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体验各种非遗匠人的手工活,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好运旅行团》也区别于其他户外综艺,别出心裁,搭建了一个很大的游戏场景,然后将节目内容移植到这个场景中。《好运旅行团》并不仅仅是将福建莆田、霞浦这些地理坐标作为背景呈现,而是将这些地方代表性的文化融入了道具和游戏环节中,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例如在滩涂上骑海马,就是根据福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制定的游戏环节;还有让男明星体验客家婚礼、重现电视剧《妈祖》经典桥段等等,都是在欢乐的氛围中,让大家感受当地特色文化。

《创意中国》是大业创智2017年打造的另一档突出文化色彩的栏目。这档栏目是中国综艺栏目在转型路上脱颖而出的一部作品。

 

苏忠认为:“与现在泛娱乐的综艺节目相比,《创意中国》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它整合了国内顶尖投资人资源,共同推动北京文创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创意、创投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意中国》选择的制作路径是:文创、投资、综艺跨界融合,显现了其对文创产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即搭建项目、创业者与金融、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让文创人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据了解,《创意中国》 共分12期,吸引了包括IDG资本董事长熊晓鸽、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等资本、文化以及企业界大咖前来助阵。

 

据苏忠透露,随着综艺节目市场的变化,大业创智的栏目研发和制作理念也将发生改变。

第一,变苦情戏为人文戏。观众对虐心情节的综艺已产生审美疲劳,需要注入有思想、有文化内涵的剧情,在娱乐的同时也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变独角戏为互动戏。以前是主打明星,吸引流量,现在要更多的吸引素人参与进来。

第三,变游戏性为故事性。

大业创智将把这三个转变做深做透,将所有的栏目都跟产业链相结合,这样才有深厚的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苏忠认为,做综艺栏目一定要有前瞻性,不能凭个人喜好,现在很多栏目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根基、土壤,自己拍脑袋。

随着国家对大众文化作品的管理与引导,大业创智以前瞻性视野,迎接新的市场机遇。

大业创智的研发理念,顺应了国家倡导的输出正能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趋势。大业创智将继续开发与挖掘优秀经典文化类综艺节目,这类具有思想价值高度的项目,也是国内大型企业输出品牌价值所需要搭载的,具有很高的市场传播价值。

同时针对旅游产业升级与国内庞大的亲子消费市场,大业创智陆续推出旅游和亲子的头部内容,以IP+产业顶级合作伙伴的运营模式,大力拓展IP的产业价值。

大业创智近期还会推出两档独特的综艺项目,这些锁定垂直领域的创新综艺项目,将再次引领中国综艺市场的商业开发模式。大业创智的内容营销、IP运营专家之路将越走越顺。

 

、创新观念是引领企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

 

2020年12月13日,以“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在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苏忠受邀出席,并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苏忠在研讨会伊始,就表达了对本次论坛主题的盛赞:今年论坛主题中“文化引领”的提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有价值理性引领工具理性,从追求利润率飞跃到追求价值率,用人文底层的发展逻辑引领科技的底层发展逻辑,人类才能远离灾难,尽快结束发展乱象,回归到生命价值的正常轨道之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是的,我们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灿烂而耀眼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针对文化如何引领旅游,如何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多年传媒和文创领域的拼搏与磨练,使苏忠深深体会到:实现文化引领,首先要改变观念。

大业传媒集团子公司大业漫奇妙出品的《洛宝贝》动画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爱、快乐、健康的追求相融合,让全世界的小朋友和家庭能够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亲子家庭成员之间以及朋友之间的爱与快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基因,洛宝贝+乐园,能够区别于普通的线下乐园,做出自己的特色,最终脱颖而出,获得“2020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创新项目”。

 

2019年3月2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大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学龄前亲子文旅实验室”正式挂牌。“学龄前亲子文旅实验室”着眼文旅大市场、从小切口入手,以洛宝贝动漫IP进行科学尝试和实践,力求探索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亲子文旅产品,让中国文化以旅游为载体走向世界。

迄今为止,《洛宝贝》已被翻译成23种语言,发行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和网络上播出,创造了国产动漫原创作品覆盖全球的奇迹。

早在2017年,《洛宝贝》就被法国戛纳电视节评为全球30强;2019年10月,《洛宝贝》获第七届国际艾美奖儿童奖学龄前组提名奖;《洛宝贝》系列产品已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一带一路”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大业漫奇妙公司也荣获中宣部、财政部、商务部、文旅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洛宝贝》还先后亮相《人民日报》“十九大特刊”、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权威主流媒体;北京日报用一整版篇幅,以“中国娃《洛宝贝》”为题,对《洛宝贝》做了深度报道。

 

四、 信仰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根本

 

相比聊一些偏“技术”的话题,苏忠更愿意“坐而论道”,这是他的兴趣与爱好所在,也是他对文化传媒产业一以贯之的思维习惯。

站在共产党人的高度,审视当下做的事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未来的战略方向。

苏忠认为,保持对文化的“信仰力”,才能够为文化事业持续努力,甚至做出牺牲。在社会效能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只有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守信仰,坚持奉献,做有责任和担当的从业者,才能真正发挥共产党人文化引领的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出一份力。

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福建霞浦的苏忠,一辈子在文化传媒领域摸爬滚打。在求学时期就自办刊物,后入伍当兵,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做过广播电台记者、编辑,也在体制内待过一段时间1997年辞职创办大业传媒集团。苏忠说,做文化传媒的人离不开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定力,这是决定一个人把这件事当生意来做还是当事业来做的根本区别。

做综艺运营如同综艺节目本身一样,是一个充满喧嚣与欲望的名利场,如果没有坚定的党性定力,很容易就深陷其中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苏忠深有体会地说

     “做精神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定心定力和前瞻性,你是做不了这个的。你还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苏忠说,“定力很重要,不能说人家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今年这个赚钱干这个,明年那个赚钱干那个,企业永远发展不了。”

这正是苏总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之处。

1998年,因《泰坦尼克号》而声名大噪的卡梅隆,决定做一个全职的探险家。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他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身家拍摄了纪录片《深海挑战》。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卡梅隆孤身一人下潜至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全过程。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为10898米,这里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1100倍。在这个深度,人体会在2微秒之内被挤爆。

 

这是苏忠讲述的一个关于美国好莱坞导演卡梅隆的例子。“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苏忠说,“做精神文化产品的人没有信仰,绝对做不好。”

 

创立大业传媒集团20多年,苏忠一直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训练自身的信仰力与定力,在他看来,这也是公司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苏忠认为,这和文化产业的本身特质有关。文化产业更多的是表外资产,表面资产是死的,表外资产是动力源泉。而文化产业难就难在要把控很多无形的东西,包括人才的把控、思想的把控等。作为企业的掌舵者要具备很高的视野,很大的智慧才能做到。苏忠说:“你能看得清它是有价值的,这个东西需要很长的历练才能把握得住。”

而对于当前文化产业的现状,苏忠也有自己的观点:“现在资本,一方面在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也给文化产业带来很多冲击;有的人把文化产业变成一种牟利、圈钱的手段。资本仅仅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本末倒置就是灾难。价值理性一定要引领工具理性,文化企业一定要从单纯追求利润率,升华到既要追求利润率,更要追求价值率。这样才有持续的辉煌的发展前景!”

 

这就是苏忠成功之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这就是苏忠为何能成为文化传媒领域领航者的成功秘诀。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下,苏忠的文化传媒事业的更大发展,正扬帆起航。

 

 

卢敏:一位金融界在逆境中奋进的新秀

 

笔者认识卢敏,是在他的婚礼上。

卢敏的爱人,是笔者老部下中国坤投资集团总裁胡建华的女儿胡甜甜。

胡总告诉我:我这个女婿是金融界的新秀,你一定要来捧捧场。

其实,我是来沾光的。前来参加的嘉宾,除亲朋好友外,有不少是从香港、澳门、北京等地远道而来的重要人物,还有两位讲外语的外国朋友。

婚礼后,随着和卢敏接触增多,慢慢地开始对他有了深入地了解

卢敏不仅有经济专业的经济的头脑,更有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是金融界中共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在金融逆境中,他善于化解金融资本运营难题,别开生面开创新局面的事迹,令人神往……

 

一、金融产业一个别开生面的创新

 

卢敏,1985年出生在安徽省太湖县一个普通家庭,质朴和淳朴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美德。

2010年初,卢敏于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

卢敏在华东交大就学中,因品学兼优,于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考入江西省新余市政府金融办,成为众多同学眼中端上“金饭碗”的公务员。

在政府工作中,他诚实勤勉、务实敬业的工作态度,深受同事和领导好评。正在他仕途春风得意,前景看好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人生另一条道路……

受金融界朋友的影响,他毅然放弃“金饭碗”,走上独立创业的艰难道路:

2012年,卢敏从新余市政府辞职,来到北京九鼎投资集团,负责江西地区的投资业务。

凭借专业敏锐的眼光,在短短一年间,几亿元的投资项目在赣鄱大地落地生根;

2012年底,卢敏又来到中科招商,任华中大区副总裁——

这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中国首家经政府批准设立的大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专业管理机构。

卢敏根据中科招商“三基工程”战略,坚持金融机构与政府、大学和龙头企业合作。在创业投资业务、产业转型升级业务、双创新生态等方面,在江西为投资者和社会持续创造显赫业绩……

他把“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积极与地方政府及其产业平台构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并购等金融手段,切实为地方产业培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先后投资了:

九江烯诺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安颂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车易同城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南昌顺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明星项目。

卢敏在金融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文化软实力方面,参与了投资:

《四大名捕之入梦妖灵》;

《四大名捕之食人梦界》;

《赤裸特工》;

《法医秦明2》;

《法医秦明3》等数十部影视剧……

累计投资过10亿元。

……

 

二、新的选择,新的征途,正扬帆起航

 

20183月,卢敏选择独立发展的道路,成立中基投资集团,总部设在北京。

几年来,卢敏在金融界摸爬滚打,有成功,也有挫折,但他的奋斗史上,没有找到“失望”两个字……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到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

危机中往往隐藏着机遇。2020年,是经济发展大考之年,也是金融产业跌宕波折之年。

以他超人的目光,盯住了疫情后百业腾飞的发展大势,提出了“金融+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金融助推产业的腾飞之路……

2020415日上午,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仪式。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为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亮点之一,是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入驻企业名单中,中基恒光(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赫然在列。可以预见,中基恒光(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户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好比游子回归母亲的怀抱,在故乡“天时、地利、人和”的营商环境中发展壮大。

近日,星河智善生活集团与中基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中基发展又拓展了新的领域。

1223日,星河智善生活集团与中基控股集团合作签约仪式,在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

双方拟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深圳星河中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将围绕基金产业园物业及周边配套设施,开展全方位物业服务战略合作。拟成立的合资公司由星河智善生活集团控股,主要承接:中基控股集团将建成的数百万平方米,自持建设的基金产业园物业,和对外承接政府公建类物业服务。时值“十四五”谋篇之年,此次合作对中基来说,是迈开合资公司模式的第一步,是创新求变、主动适应市场,新常态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也是推进星河智善生活“十四五”战略的重要迈进。新诞生的星河中基物业,将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整合优势,打造更加精细、专业的物业服务,领跑产业发展,引领服务升级,开启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中基控股集团旗下的中基恒光控股集团,作为综合性的产融投资管理集团,致力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创投基金、特色园区三位一体产融投资发展模式,在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下游省份打造一批高规格、高品质的特色产业园。

目前——

中基恒光(抚州)产业园,园区厂房建设,已拉开了序幕……

中基恒光(沧州)产业园,园区征地工序已顺利完成……

中基恒光(宁远)产业园,正紧锣密鼓展开前期筹划工作……

中基恒光控股集团,正沐浴着党对民营企业支持的阳光,扬帆起航!

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心就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基投资公司将致力协助地方政府为产业提升落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产业招商、厂房建设、园区运营、金融支持等等,为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经济,打造良好的产融生态……

 

三、寻觅卢敏,在逆境中奋力发展之秘

 

笔者多次与公司同仁交谈,大家都说:

公司有今天,全靠卢总的发展格局、经营智慧与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

卢敏,在金融大海中拼搏,十余年,他深深体会到:企业发展到今天,不能靠投机,更不能靠所谓关系后台的支撑……

得道者多助,在诸多前辈指导、同仁协力的同时,卢敏始终怀抱一颗诚信的心。

有一位名人讲过:把诚信根植心底,你不想赢都不行!

卢敏信奉

做人,靠诚信;

做事,靠诚信;

创业,靠诚信。

 

他的团队,是靠诚信凝聚起来的。前不久,卢敏把公司骨干,聚集到湾里一个僻静的山庄,组织大家“履职”座谈,总结前一段工作,研究下一步“如何发展”,群策群力,开了一个“诸葛亮”会。

这里阳光灿烂,这里秋色诱人。座谈会上大家争先恐后,畅谈心得……

大家共识是,企业发展,必须:

 

有信念的力量:能以共产党人情怀,对待困难,与党同心同德,依靠党的助力民企发展战略,迎难而上,为实现科技兴国的大政方针,尽心尽力;

有拼搏的毅力:能以共产党人的斗志,像当年在上甘岭与美国兵肉搏那样,排除万难、坚守阵地;

有双赢的智慧:能以共产党人的道德品格,处理合作伙伴关系,怀抱“你赢、我赢、大家共同赢”的心愿,争取各方支持,争取政府的信任,取得合作伙伴的合作

 

尽管面前还会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历经磨难、风雨兼程的卢总,正驾驭着中基控股集团—这个产业金融中的黑马,奋蹄疾驰……

 

 

火线入党的夏良,就是不一样

 

下面要说的,是我终身引为自豪、我的老部下、参战老兵夏良的故事。

 

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唱得最响亮,有一句: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其实,还应继续编一句:

“咱当过兵的人,为啥不一样……”

夏良的人生,是这首歌的生动诠释。

 

笔者似乎与夏良,终身有缘:

笔者在1978年春,在步兵254团任副团长时,他来到254团9连当兵;

笔者在1992年,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他在赣州保险公司工作;

笔者在2002年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退休,他已调任贵州省保险公司任“一把手”……

2020年,赣州军分区,一位我们共同熟悉的老战友女儿结婚,他从武汉赶来,我们在赣州相会……

他从当兵、参战、退伍回地方工作,到干到正厅级干部退休,我们都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对他的人生经历,应该是不一般的熟悉。

我们在一起,我的口头语,常常是:

夏良、夏良,为啥不一样

但,不一样在哪?

 

一份不一样的人生简历

 

在今年8月间,我们在赣州参加老战友女儿的婚礼见面时,我详细询问了我这位老部下、老战友、老朋友“不一样”的人生简历:

 

他于1959年2月,在赣州出生;

1976年高中毕业;

1977年参加工作,从事汽车修理学徒工;

1978年2月,报名应征入伍,在步兵254团9连当兵(当时我在该团任副团长);

1979年2月,报名到越南参战,随临时组建的福州军区喷火独立连,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

期间,先后配属第54军第160师、第162师,参加攻打富合、广源、茶灵及高平省等战斗—

2月28日,在对越反击战的炮火中,他度过20岁生日……

3月4日下午约2时,配合53468部队9连,在由茶灵突击格林途中,遭遇越军伏击……

他任战斗小组长,遭敌伏击中,他率领喷火攻击小组,机智勇敢地歼敌,充分利用稻田的田坎匍匐前进,在距敌暗堡7米处进行压制性射击,有效掩护喷火手歼敌,在完成歼敌二个暗堡后,成功突围;

3月5日,他火线入党,并荣立三等功;

3月7日,到达离国境水口关约5公里地方,休整待命;

3月8日,接到命令,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乘车反向杀回到越南重庆县,路上不断遭遇越军零星炮火狙击

3月11日,他随部队攻击越南重庆县一座铁索桥,(当时他在攻击第二勇士队),两天后,协助步兵突击大队,清除对面敌人42个火力点,为我军回国,打通了一条安全通道…

(他所在的第54军第162师,获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休整后,于3月16日中午11点随部队凯旋回国。

他带领的战斗小组,在3月4日下午战斗中,完成了对敌个暗堡攻击后,返回连队途中,他战斗小组两位战友孟昭君(后救治无效牺牲,追记二等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评为烈士)、李孝建(战后评三级甲等伤残),在这次战斗中,夏良也身负轻伤;

之后,他带领支前民工队,救护伤员并转运;其间,无毒水非常困难寻找,只能寻找稻田里脚印留下的积水,或在山边大树下挖坑蓄水而饮;

他于3月16日中午11点,由广西与云南交界处的中国边防站,凯旋回国(有二棵大树位置)。

回国后,他按上级要求,返回原部队第254团,担任班长,参加了师骨干培训……

在他强烈要求下,于1980年底,退伍回家,重返当年工作岗位;

(其间,他自费于1981年底至1984年,在江西电视大学学习汉语文学专业。)

1981年初,他选调江西赣南农药厂,在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

1984年,提任赣南农药厂团委书记;

1986年,调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赣州中心支公司工会,任副主任(分管宣传调研工作)。

这是夏良人生最满意,最快乐的工作。

他先后在中央、省、地级新闻报刊,广播、电视发表新闻500余篇;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五集广播剧《吉祥鸟之歌》,组织拍摄电视短剧《亲情》与《翠翠》在江西电视台播放;《还是保险好!》新闻作品获江西日报“保险杯”新闻大赛一等奖;《保险,为计划生育架设桥梁》研究论文获江西首届青年科研成果大赛优秀研究成果奖……

他于1993年兼任江西赣州保康实业公司经理;

1998年任赣州分公司信息处长;

1999年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赣州分公司营销部经理;

2001年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赣州分公司副总经理;

2007年任中国人寿财险赣州公司总经理;

2008年11月任中国人寿财险贵州分公司副总经理;

2010年任中国人寿财险贵州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正厅级);

2014年调任中国人寿财险湖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2017年任中国人寿财险公司业务总监并兼任湖北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2018年底卸任……

开始了他爱好的微雕创作,已有不少作品,受到高层次专家好评。

 

细品夏良这份人生简历,你会由衷感慨:

夏良、夏良,真的不一样!

 

几次重大选择,折射了他“不一样”的人生追求

 

他当兵第一年,我正好到他们连队抓夜训试点。他虽然个头不高(一米六几,他自嘲“半残废”),但机灵、活泼、聪明过人,训练成绩一般。很快我们就很熟悉了。

1979年年初,中越边界反击战前夕,我们团需要以防化兵为骨干,组建一个防化分队参战,我分管这项工作。

夏良所在连,需要动员部分骨干参战。

夏良积极报了名,并写下血书找到我,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去!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能上前线参战,这是人生难得的机会,我机灵,射击和战术动作都挺好的,打仗一定不会有问题。首长,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

刚开始,连队考虑他个头小,还是长孩子脸,犹豫了一阵,在他再三恳求下,同意了。

全团上前线参战战士,是我负责送到福州交接。

我紧紧握着他的手,祝他胜利归来……

我于1979年底,调任第253团任团长。1980年3月,夏良参战回来了。

在一个周末,他来看我,说了不少参战趣事,并表示要在部队好好干。

不想,这年底,他再来看我时,提出一定要今年退伍。

我问:为什么?

他的回答是:

 

部队这几年锻炼,尤其是对越参战,懂得了不少道理,但感到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干不成什么大事。我当兵前有工作,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上夜校。

 

在他坚定地请求下,连队同意了他退伍。

他回到入伍所在地赣州,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1992年10月,我调任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他第一个跑来见我。

回来这几年,他不仅拿到大专文凭,而且已获得江西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并已是正科级干部。

我在赣州工作五年,他一有空,就会转到我身边,说一些开心事。

我调任南昌军分区工作,他也利用到省城开会的机会,到我身边转……

不久,他提任赣州保险公司副总;

不久,他又调任贵州省任副总……

2002年,我任军分区司令员10年,55岁,按照军队常规,我退休了。

退休后外出第一站,我到贵州去领略了一下夏良常说的“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独特风光。

此时,他已是贵州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及省公司的“一把手”。

贵州,自然去游玩的地方很多,他一路陪着我转,一路讲着他自己身边的故事……

他告诉我:他来贵州工作时,这里业绩是全国最差的省。当时上级保险监管领导,也特别关注这个公司。国家总局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敢不敢担负这个重担?

他回答:领导信任,我就敢去。

他到贵州,尽管负总责,但调任是“副总经理”。

他到贵州,做的第一件事,下到各个地区,摸清情况,和下面同志商定:全年要完成的目标任务。

而后,召开干部会,签订责任状。

年底了,有的单位完成了任务,有的不到指标一半。机关同志问:

今年成效奖怎么发?

他说:按规定,完成任务的罚全额;没达指标的,按规定扣。

话一放出,下面闹翻了……

有的甚至放出话:

“夏总,有人要你小心点!”

 

他公开喊话:

 

我们有缘在一起干事业,不仅是为了使命,也是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家人的幸福。工作一时不理想不要紧,但斗志不能丢。公司采取严厉政策不是为难大家,是为了明天更好。如果有人不服或不理解可以,组织已有充分的风险评估,并预备了多种应对方案。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知道上了战场怕死没用,敢战才是真好汉!……

 

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尽管开局难一点,其实你真心去做,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第二年,指标唰唰上来了,从全国系统垫底,进入到前几名……

总局领导看到夏良自信的身影,又开始打他的主意:

把他调到武汉——任湖北省总公司“一把手”。

没想到,第二年,湖北省业绩排位,又从倒数第二,进入前位,业绩考评在全国前。《金融时报》记者方华曾二度进行专题采访,发表《车险~刀尖上的舞者》,在另一篇专题采访中写道:是什么让这家公司自信?勇敢、机智、果断,促使一家市场排名靠后的公司迅速度过战国七雄,跨入春秋五霸,并坚定地向市场新兴主体领头羊地位冲击……

 

夏良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三句话

听党指挥;

关心干部;

永不言败。

 

不管多么困难,组织上决定他到哪里,他都能在哪里,把党的指示,落到实处

他每到一个地方工作,都把同事、下级当兄弟,关心他们的困苦,和他讲实话;他们也向他反映实情,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们,拼着命,也要把工作做好。

全国总公司一位领导曾说:

夏良,真是我们保险系统的应急队长,治乱高手!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环境,他都能创造第一等业绩。

 

这也许就是:

参战老兵夏良本色!

 

退休后的夏良,还是不一样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容易。

难在一辈子……

尤其在下台以后,仍然本色不变,这是更难能可贵。

夏良卸职后,又回归他少年天性

“贪玩。”

他开始大玩画葫芦,而且精通三门艺术

他的针刻葫芦——是拜亚太十大民间针刻葫芦大师阮文辉为老师;

他的刀刻葫芦——是受教于上海葫芦爷爷黄阿金的指教;

他的押花葫芦——是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天津押花葫芦张福来的指导。

名师出高徒,夏良在这些大师指点下,进步极快。大师们对他的作品,都赞不绝口……

他的作品在朋友圈、网上、快手上发布,得到一片赞美声,前不久,在快手上发布的“如意蟾”,获粉丝上千人。

懂行的专业人士都惊叹:这些作品的作者,怎么可能出自一位退休老人业余爱好者之手!

参战老兵夏良,退休了,真的还是不一样……

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夫人告诉笔者:夏良从工作岗位退下了,重新转行到他少年时的爱好——画画的艺术创作中。

比过去在职更忙了,忙得常常忘了吃饭,忘了下班……

前不久笔者见到他,感到他更加生机勃勃、更充满活力。

我问他:退休了,怎么迷上画葫芦了?

他说:我从小喜欢画画;在职没有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圆孩子梦了。

画葫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寓教于乐。

这是一门高端民间传统艺术。

我在快手专网发作品,几个月就有粉丝几千人。

正是“我快乐,你快乐,大家都快乐”的大快事。

……

看着夏良那自信的笑脸,我似乎又看到他出征时,那自信的神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预言,要不了多久,他又准能弄出一个出人意的惊喜……

他的作品走上艺术宝库尖峰,那是必需的”。

 

 

军旅作家刘建华的文学之路

 

三次难忘的见面

 

我和刘建华第一次见面,是在1980年初,我到步兵第253团任团长,不久,到3营蹲点,营长向我汇报完工作后,特别说了一句“我们营有个江西籍的战士,叫刘建华,是三机炮连的军械员兼文书,很能写文章,在《前线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表了不少稿件。前不久,有一篇新闻报道,还上了《解放军报》第一版”。

我说:把他叫来看看。

不过一刻,一个白白胖胖的小战士,来到营部门口,手里捧着一本剪报,喊了一声:“报告!”

我立即接过他的剪报,那篇登在《解放军报》重要位置的报道,赫然在目……

按照当时团里规定,上军报第一版,登在重要位置的报道,应立三等功。我和营长会心一笑:“好!三等功一次!”

会写文章的刘建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每次下到3营,我都尽量见见刘建华,鼓励他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为253团的新闻报道工作多做贡献,并且安排与团政治处新闻干事刘载瑷一起,从事新闻采访报道。

 

第二次与刘建华相逢,是在1992年,我调任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记得是第一次到崇义县检查工作。吃过晚饭,我和县领导正在一起谈话,突然听到一声:“报告!”

抬头看去——刘建华!

此时,转业回地方工作的刘建华,已是县文化局长、县文联主席。

晚上,我们在一起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刘建华也给我看了他这些年除新闻报道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等许许多多的作品,他已经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

刘建华邀请我晚上去他家小坐,我欣然应允。我历来对兵的感情非常融洽,何况是兵心依旧的作家刘建华。再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在为其默默地奉献,套用《十五的月亮》一句歌词——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所以,我也想去看看这位“军嫂”。

刘建华家住县委家属房,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前后两个阳台,窗明几净,地板和家具几乎一尘不染,我当即夸奖“军嫂”陈晓华会持家,并关心他们的女儿刘敏的学习情况。刘敏当时正在读初中,在学校上晚自习。

喝茶聊天才知道,刘建华一家居然都是“文友”!

在县广播站任职的陈晓华,不仅在《赣南日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居然还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苦乐年华》并且获奖。

女儿刘敏八成是受父母笔耕的影响,读小学的时候,就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倾注于方格,居然在地级报纸副刊发表散文《仙鹤岩》;升入初中,先是以一篇西湖游记在《现代中学生》杂志亮相,继而又以《东方明珠》捧回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进入高中,刘敏开始为影视作品创作主题歌、片尾曲、插曲;读大学,刘敏即开始创作电影剧本《红旗飘飘》等并且投拍搬上银幕;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创作的《放飞理想》等两部电视连续剧和《苗寨情缘》《南粤刑侦档案》(与人合作)等10多部电影,相继亮相CCTV——6荧屏和院线荧屏。这是后话。

在赣州军分区、在南昌军分区,我们都一直保持联系。

他已是个很有名气的退役军人作家。

不想,我退休后,十几年,我们失去了联系。

……

前五年,我到赣南,旧地重游,又到崇义,见到刘建华战友陈辉耀,寻到了刘建华的新电话,前年去北京,立即拨通了他的电话。

 

第三次重会刘建华:

此时,他已是著名作家、国家高级编剧、导演、资深制片人、影视剧金牌策划;

还是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哈尔滨职业传媒学院教授、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军民》杂志社副社长;

又是利民众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市华瑞佳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隆吉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西隆吉宏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一连串的职务,搞得我都有点糊涂了……

总之,已是大人物了。

 

新闻报道成绩斐然——

253团从事新闻报道立功受奖起步,刘建华先后在《解放军报》、《前线报》、《福建日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赣南日报》、《江西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1100多篇。其中,《对内更大胆地搞活,对外更大胆地开放》新闻述评,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广播电视稿件一等奖、全国好新闻奖;《兴林富民活全盘》,荣获江西高校唯一、全国100名之一的大学生优秀暑期调查报告,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团中央、国务院农研中心的表彰和奖励。

 

文学创作硕果累累——

刘建华说:我喜欢写作,将那些具有个性的玲珑汉字排列成行行无言的阡陌,无疑会体会到一种创造的快感。

寒窗苦读,莫论晨暮夜昼,孤灯静守,无意春夏秋冬。因此,这些年,他已发表短篇小说《嬗变》等189篇、散文《关刀坪情思》等136篇、报告文学《绿旗》等34篇;著有中篇小说《生死情场》等9部、发表出版长篇小说《真情真义》、《大明奇才》、中短篇小说集《神窑》(与人合著)、散文集《可爱的家乡》等。文学作品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国家“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16次;

 

影视作品可圈可点——

做影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素质来自文化的熏陶,而修养则来自生活的积累,沉淀下来,就成为做影视的基础。刘建华弘扬部队“拼命三郎”的优良作风,在影视生产的心路历程上,留下他艰辛跋涉的足迹。他担任的影视剧策划、编剧、导演、制片人、出品人,影视作品电影《红旗飘飘》、《百年情书》、《南粤刑侦档案》、电视连续剧《情缘密码》、《大明奇才》、《放飞理想》、《代理县长》等300多部(集),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东省2011年首届“金盾”优秀影视作品银奖(金奖空缺)等奖28次。

特别是以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解缙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央视八套黄金档首播,集编剧、制片人、文学统筹、策划于一身,主流媒体有娱乐新闻报道,标题就是“看《大明奇才》长学问”

……

他目前生产的影视作品,还不在这个单子内。

 

一个“拼”字,写尽了刘建华的创作之路

 

山沟沟里出来的刘建华,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

除了天资聪明点,从小喜欢搞文学外,他身上往外冒的气息,大多来自兵营里的几年摸爬滚打的兵味……

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一字:

 

“拼!”

 

他在军营,写文章,拼出了一个三等功;

到地方,搞创作,他拼出那么多影视作品,精神可嘉!

其实,他的创作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搞一个剧作,投资者半途撤资,他只好把自己的房产抵押……

用他自己的话,搞创作,和做其他事一样,有成功,也有失败。

失败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经历,但他在失败面前,保持了“当兵人”,永不言败的作风!

 

他常说:

 

咱当过兵的人,经得住各种折腾,我今天的成功,就是在折腾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刘建华现在摊子铺得大了,要做的事也多,可是,拼的劲头,不减当年。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在电话里问他的近况:

他说——

他们影视团队创作的电视剧《追梦》,后期制作已经进入尾声。为了精品力作早日问世,他冒着风险,五次“南巡”。这应该是他创作之路“拼”的生动写照。

2020年11月10日,电视剧《追梦》,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引起了极大影响。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掌握新时代节点,打造影视剧精品。刘建华的目光,又聚焦在南昌八一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谱写建军大业,革命先驱壮举名垂青史。我相信,退役军人刘建华,他曾承诺的电视连续剧《一代英豪》的大作,一定会不负人们的厚望!

我们正期待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笔者坚信:

 

退役军人刘建华的创作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广……

 

钟爱保:英雄城里“八一精神”的追梦者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南昌市党校副校长钟爱保。钟爱保同志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及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与研究。

我们一起交流了对研究和宣传八一起义的认知,双方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作为一位在职副县级干部,对八一起义的历史,十几年孜孜不倦地研究,使我很感动,尤其有三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他在南昌县任县党校校长时,为外地来南昌接受八一起义历史传统教育的领导干部举办学习班,每年几十期,多则上百期,而有的党校,几乎无人问津

学习南昌起义历史,学习八一起义精神,为什么跑到南昌县党校?令人生疑;

 

第二,他在南昌县党校,就向县委领导提出创办“八一起义干部学校”的报告;到市委党校工作,又多次深入调研,向市委领导递送创办“八一起义干部学校”的报告。这份他十几年坚持的调研的报告,今天终于有了回应:

 

南昌市委,已正式启动创办:

“八一南昌干部学院”!

 

第三,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登台授课,宣讲八一起义的历史意义。教材、课件,自己编写。并把弘扬八一起义精神,作为每期主体班的必修课。开了南昌市党校理论学习的先河。

十几年间,他先后编写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努力践行初心使命》、《纪念南昌起义,弘扬八一精神》、《如何撰写调研资政报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教学专题。公开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00余篇,编撰出版书籍三本。

我们曾多次交谈:

南昌起义革命精神研究,为什么滞后其他革命精神的研究?

井冈山斗争,不仅推出了井冈山精神,而中央在井冈山创办了“井冈山干部学院”;

赣南推出了苏区精神,也创办了“瑞金干部学校”;

上饶的方志敏精神、“方志敏干部学校,也办得红红火火。

八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八一起义的历史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早有明确定论。

为什么八一起义精神,不能像其他革命精神一样,得到宣传弘扬

钟爱保说:“我在南昌县办党校,外地学员跑到南昌县来办班,全靠我在各种媒体进行了宣传。”

看着钟校长那自信神态,笔者感慨万分: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一群八一精神的热播者,孜孜不倦,十年奋斗,成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

两年之久的交往,笔者从钟校长身上,感觉到有三个鲜明特色:

一是勤奋。他一直从事市委党校县干班、青干班等主体班教学工作,多次应邀赴省委党校授课,先后赴江苏、云南等相关党校及九江、赣州、吉安、上饶和景德镇市委党校授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组织召开的相关调研座谈会、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自己的专题报告。

笔者从钟校长编著的《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一文稿中,看到钟校长对八一起义执着探求的治学态度,几十万字,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事件,如何挖掘出它新的认知?没有勤奋,没有刻苦钻研的劲头,是绝对办不到的。

笔者手头,有几本关于八一起义、八一精神并通过重大题材办把关的书籍,看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为了探求一点新理念,笔者的确是硬着头皮往下翻,终究作罢,全是你抄我、我抄你……毫无生动之处。

钟校长的文稿,却是别具一格,是一位钻研者深入研讨的独特心得,文中引人入胜的新观念,扑面而来。

做学问,尤其是这样历史远久的革命史的研究,没有勤奋,无从谈起。钟校长这些年,编著几本书稿,就是他勤奋的结晶。

 

二是认真。近年来,他主持和牵头撰写的调研资政报告:

2篇荣获江西省委书记批示;

1篇荣获省长批示;

2篇获得副省长批示;

7篇获得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批示;

17篇获得南昌市政府市长批示;

另外还获南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40余次,另有20余篇调研报告获县级党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他告诉我,他在县里,尤其到了市里,就党的理论建设,办校问题,通过深入调研:

写过近二十份专题报告,大多都得到主要领导的回复,有的已转承办单位实施。

笔者在市委任常委六年,一位县级干部报告的质量和成功率,如此水平,在县、市机关是极其少见的。

 

三是忠诚。接触过他的人,都能从他的言谈和处事中,感到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襟怀坦荡。

他常说:党校要姓“党”,在教学安排,和对教学要求上,就要以是否有利对党的忠诚信念培养,作检验的标准。

他还和我说:

 

我在南昌县、到市党校,坚持把八一起义革命精神,作为党校教学必修课,就是坚守这个理念。

 

他特别说道:

 

“没有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没有南昌起义队伍上井冈,哪有共产党人的生存之路?八一起义,和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党史,必须把八一起义这段历史,作为重点来研究。”

 

钟爱保还坦露:

“我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但追寻八一伟大精神的梦想,是我毕生事业的动力源泉。”

何等朴实的语气,何等真诚的心声……

一个“八一精神”的追梦的赤子心,跃然于纸上:

一名党校副县级领导,一名从事党的理论研究的在职干部,如此专注八一起义、八一精神的研究和弘扬,是一种何等崇高的情怀?

这不正是共产党人“先进性、表率作用的鲜明写照吗?

笔者相信,钟校长的路,会越走越宽阔……

钟校长对八一精神研究的成果,一定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八一精神的灿烂之花,一定会在英雄城南昌,结出丰硕之果。

 

陈辉林就是这样一个人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陈辉林就是这样一个人。笔者编写身边熟悉的“共产党人”典型事迹,陈辉林是笔者计划中之一。

因资料欠缺,写得很一般,笔者写完一稿,即把初稿发给了陈辉林本人,希望他能帮助“丰满”一下。收到陈辉林回复:他说,他是个一贯低调的人,不希望写他;他也坦言,此文稿太单调、无特色……

笔者细品陈辉林的回话,觉得言之有理…。其实,从笔者的接触中,就感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从南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岗位转业后,在南昌市纪检、监察部门工作近十年,最后从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位置上退休。

无论在军队,还是转业到地方,他工作都是认认真真,干什么,都能出一等水平;

他退出一线,参加八一精神研究会,十年之久,仍然像在职那样,认认真真,做好每项工作。笔者为之感受良多……

笔者对陈辉林真正地了解,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刚从赣州军分区调到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市委纪委书记周启球,向我说道:你们军分区转业到纪委的陈辉林,工作扎实,很有道道,风气正派,与其他转业干部,就是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周书记没细说。但不久,陈辉林就重用到“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应该是“不一样”的反应。转业干部到地方,通常都是干虚职,有的在一个岗位,一“宅”就是五六年……

笔者退休后,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南昌一些军队退休、转业人员,还有几位地方工作热心者,成立了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陈辉林是创始人之一。

为了开展研究会的宣传活动,需要与江西红星艺术团开展合作。陈辉林原来在省军区负责过省军区文工团工作;在南昌预备役师领导过师文工团。在文艺方面,是他的专长。

研究会决定:陈辉林任副会长,兼红星艺术团副团长,负责协调红星艺术团工作。他二话没说,十分有信心地担起了这一重担。

其实,他不仅仅是协调艺术团的工作,还承担起艺术团的业务工作。艺术团的几位领导,知道他有文艺专长,便紧紧抓住他不放:一起搞策划,一起搞编排,大合唱也是他指挥;整台节目,他既是策划编导者,又是具体组织者……

笔者见他为了排练节目,早出晚归,辛辛苦苦。节假日没休息,有时比在职还忙,但从没有什么补贴,干得浑身是劲。在艺术团,陈辉林不仅要考虑节目策划,还要和艺术团几位领导一起做团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有一次,笔者问他:有什么困难吗?他总是信心满满:我们节目一定能创一流。

十年来,凡研究会重大活动,需要艺术团配合,到陆军学院、市委机关等重要单位演出,陈辉林总是一线指挥;红星艺术团,按照准军事化管理,不仅演艺水平高而且平常作风正,在社会上赢得一片赞扬声,得到多家报刊、传媒的一致好评,陈慧林功不可没。

有一次,他找到我:艺术团的工作,已走上正轨,他准备抽身出来。其实,笔者也早有打算:研究会正缺一位秘书长,陈辉林应是最佳人选。经过简短交流,陈辉林正式就任八一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八一精神研究会日常事务,从此落到他身上……

研究会活动安排、研究会《八一论坛》杂志编辑,和地方相关部门协调,大多都是在其他驻会领导协调下,他具体操办……

总之一句话:陈辉林尽管退休了,但任劳任怨、真的作风,还是原来那个样!干什么,都规规正正,有板有眼。

2018年,纪念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90周年,研究会在八一广场组织了一次大型纪念活动:

又向军旗宣誓;

有红军后代发言;

由艺术团组织的大合唱

……

陈辉林忙前忙后,一面负责现场指挥,一面负责拍摄。活动的当晚,他制作的纪念活动图文片,就被省内外各大传媒采用,受到各方强烈反响。

他搞拍摄、视频,全是自己掏腰包,没报过一分钱……

陈辉林任秘书长后,研究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研究会几位驻会领导,都共同认为:南昌八一精神研究,要继续发展延续下去,换届后的继续领班人,陈辉林应是最佳担当人!但遗憾的是,由于年龄问题,准备继任研究会领导工作的陈辉林,在新一届换届中,坦然提出:退出!

 

这就是陈辉林本色——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在任何岗位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光明磊落做事,坦诚相待为人。

 

笔者从陈辉林身上——

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在研究会工作中都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缩影。

 

他在职时——

当年,笔者任南昌预备役师参谋长时,陈辉林在预备役师政治部宣传科任科长。1991年,总参动员部部长一行来南昌视察预备役师工作。晚上,由南昌预备役师文工团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演出节目都是陈辉林亲自组织策划,很具地方特色。总参动员部部长观看后赞扬说:我一路下来,看了几场民兵预备役的演出,你们是最好的一场演出。

 

他退休后——

勤勤恳恳,与红星艺术团领导共同创造了一流的艺术水平。建军85周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剧组在南昌演出。红星艺术团演出的节目,受到央视总导演的认可,被邀请参加了《八一军旗红》大型歌舞演出,受到观众好评。

笔者尤其从陈辉林策划的业余文艺演出的系列活动中,深深感到:他的政治敏感、组织能力、文艺水平,与普通业余文艺,确实显得不一般。

他在部队期间,无论在预备役师领导的文工团,还是在省军区负责的文工团,他策划的作品,都能创一等品牌,得到各方赞扬。

1994年,南京军区组织了一次军区演出队的文艺汇演,全军区11个军级单位参加了汇演,陈辉林带领的江西省军区演出队参演,极具江西红色文化特色,获得了总分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

他除组织能力强外,最重要的,他能把党对文艺工作的时代要求,注入文艺创作之中,紧紧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组织文艺创作。

在红星艺术团,他策划的几场大型文艺歌舞晚会,都大获成功。

2015年纪念抗战70周年《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16庆祝建党95周年《旗帜》,2017庆祝建军90周年《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大型歌舞晚会,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尤其在2016年受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邀请,为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在江西铜鼓,联合举办的湘鄂赣苏区论坛《牺牲崛起》研讨会,专题策划演出的《红色追寻》歌舞晚会,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与会的中央、国家部委领导和三省会议代表的高度评价。

……

十年过去了:

红星艺术团的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

八一精神十年追梦史,也已然成为历史。

但陈辉林仍然还是那个样:

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从陈辉林身上,笔者看到:

共产党人只有岗位的变换,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豪情不会改变!

在今后岁月中,笔者相信:

陈辉林仍然是这样一种人……

 

 

 

 

 

 

夏昭仪,一位深受群欢迎的好干部

 

笔者熟悉的退役军人里,夏昭仪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名字:

初中三年,我们在白土中学时是同一个班,他任班长,我是团支部书记;

初中毕业,他考入上饶军队通信学校,我进入南昌步校机要队;    他在贵阳一个部队任电台台长,一干就是十几年。

后转业分到江西省电力局系统,先后从一般干事,干到江西电力局政治处副主任,直到南昌供电局党委书记退休。

从中学,到军队,以至他转业到地方工作,直到退休,我们都一直保持联系,从未中断过。

夏昭仪既是笔者引以自豪的终身好友,又是老同学、老战友,在他身上折射出退役军人太多闪光点,笔者最熟悉的退役军人,他是不能不写的一位。

尽管他多次反对宣传他。

 

一、 肯学习,能动脑,是夏昭仪的成功之道

 

夏昭仪为何能从一名普通转业干部,在企业成长为一名正县级党委书记?

肯学习,刻苦努力,是他成长之道。

 

在初中同学的时候,我就给他取过一个外号:动脑筋爷爷。

他聪明过人,弄什么会什么;他数学第一,文章也写得很好。

在电力局工作干部处工作期间,他从80年代起就运用电脑进行干部管理,还曾自己编写运用程序。

在政治处任副主任时,他创办《江西电力报》并兼任报社社长,《江西电力报》成为少数在全国发行的行业报纸之一。

他还创办江西电力党校,也成为全国国有企业少有的办党校的企业之一。

2010年,我与其他退休和转业干部,一起创办八一精神研究会。为更好地宣传八一精神和打造南昌八一品牌,需要搞一个网站,我自然想到他。    他不负众望,将《八一军魂网》办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几乎包含了南昌起义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各种评论文章等,还延伸军队发展史、革命历史、人物、国防知识等内容。引起全国研究南昌起义历史的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称赞。

南京军区的一位重要主官,在一次视察工作中,特意前往了南昌警备区,深入了解并指导当地的工作情况。

在视察期间,主官不仅对警备区的日常训练、装备保障以及官兵们的精神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就“八一精神”这一重要主题,向在场的官兵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谈到“八一精神”的深刻内涵时,这位主官并没有简单地复述传统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则来自八一网站上的精彩文章作为佐证。

他提到,八一网站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军光荣传统的重要平台,上面刊登的许多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历史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八一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引用八一网站的文章,主官不仅丰富了讲解的内容,也使得“八一精神”的阐述更加生动具体、贴近实际。他强调,“八一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时代的呼唤,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军人时刻铭记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责任,不断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视察工作,不仅让南昌警备区的官兵们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期望,也让他们对“八一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视察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八一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西安有一批青年学生还慕名到南昌,找到研究会,前来学习八一精神。他们说:

我们从八一军魂网,了解到南昌有个八一精神研究会,这次是专程来学习八一起义前辈革命精神,到这里看到你们研究资料,真不枉此行。

网站的作用,更令夏昭仪鼓舞。

他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担任着网站站长的角色,还亲自兼任网站编辑的职务。每一天,他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确保网站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作为网站站长,他肩负着网站整体运营的重任。他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网站的战略方向和运营策略。同时,他还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网站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而作为网站编辑,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深知网站的内容是吸引用户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不断挖掘有价值的资讯和话题,精心策划和撰写每一篇文章。他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可读性,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收获。同时,他还关注着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网站的内容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就这样,他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着,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网站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付出和努力不仅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喜爱,也让他在行业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有谁会相信,这个网站竟然是一位退休干部所为?    他创造奇迹还有许多,因聪明,好学,肯钻研,我们四十年代这群人中,他是另类。

现在他摄影、微信,样样都玩得转,他是现代科技的领军人物,退役军人的开拓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二、关心下级,团结同志,是夏昭仪的从政本色

 

在中学,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包括有点名气的女同学……

从部队转业后,他的战友,还经常拉他集会,称他为“我们的好台长”……

转业在电力系统,从机关,到下属电厂,大家都爱和他一起说说“心里话”……

 

夏昭仪人缘好,尤其当了领导后,更是处处关心下级,团结同志,和他一起共事的人,都乐意接近他……

他在南昌供电局担任党委书记期间,与搭档局长一起,为提高职工的收入,兴办职工持股会,投资小水电等多种经营模式,合理合法地提高职工收入。

针对当时供电局职工住房紧张局面,他与局长一道,想方设法利用国家政策和供电局优势,在位期间兴建职工住房一千多套,全面解决了职工住房难的问题,就连当时局里集体职工也解决了住房。

他关心下级,特别是从政治上爱护干部,自己敢于担当。

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在供电局任书记期间,有个分局局长受到当时郊区检察院不公正查处,被关押起来。

他挺身而出,冒着被检察机关怀疑牵连的风险,找有关部门说明情况(包括找我,当时我是南昌市常委),最后还了这位干部的清白。

他说:

共产党人作风是实事求是,是缺点、错误该批要批,但不能动不动关人。

这位无端被关押三个月的干部,终于放出来了,令这位干部十分感动。

他任市供电局书记那几年,干部、群众有困难,都愿意去找他帮助,常常弄得他不能正常休息,他也毫无怨言。他说:

“领导就是为人民服务,怕麻烦,就不要当干部。”

笔者亲自听到供电局相关同志说:

“夏书记没有一点官架子,是党的好干部。”

夏昭仪工作过的单位,都夸他善于团结人。当书记就是班子团结的核心。

这也许是退役军人政治品德。

   

三、 忠诚、朴实,是夏昭仪的终身符号

 

退役军人,经过军队生活历练,忠诚、朴实似乎是多数人的本色,这一特点在夏昭仪身上表现更为突出。

他家庭出身贫苦,从小饱经磨练,在中学时就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他从贵阳转业回南昌,我正好在南昌休假,我陪着他,一起到省供电系统报到。

一位机关干部,冷冷地接过干部部门的介绍信,说:

一周后来报到。

不想,夏昭仪从机关一名普通办事员,默默熬了几年,领导见这位转业干部,忠诚、淳朴,很快把他提拔到政治部干部处工作。

在地方单位中,这个岗位无疑是被组织寄予了深厚信任与期望的重要位置。他,以无比的忠诚与不懈的努力,一肩挑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干便是漫长的十几年光阴。这期间,他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更亲身经历了从一名普通干事到政治部副主任这一显著职务晋升的全过程。

起初,作为团队中的一名新晋干事,他或许还显得有些青涩与稚嫩,但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他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并逐渐展露出非凡的才能与潜力。他对待每一项任务都力求完美,无论是琐碎的日常事务,还是复杂的项目策划,都能看到他忙碌而专注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同事们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他善于沟通协调,能够有效地化解团队中的矛盾与分歧;他勇于担当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能挺身而出,成为大家信赖的依靠。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他在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了组织中的佼佼者。

最终,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他成功地被提拔为政治部副主任。这一职务的晋升,不仅是对他过去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工作的殷切期望与重托。在新的岗位上,他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秉持初心使命,为组织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1986年,我已调任景德镇军分区任参谋长。有一天,景德镇发电厂熊厂长,亲自开车到军分区接我,说:

老夏来厂里考察干部,你去陪陪,帮我们美言几句。

我说:夏昭仪这个人,我太了解了,不需要说好话,他一向是实实在在。他从来不偏听偏信,更不会接受任何人好处。

通过这次交往,熊厂长也成了笔者的好朋友……

后来,我从省供电局领导那里听说:

夏昭仪考察干部,公正、可靠。

1994年,我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他到赣州供电局检查工作,供电局李局长,亲自来分区接我,邀我陪夏主任转转,李局长告诉我:

夏主任为人正派,在供电系统威信很高。

不久,他又调任南昌供电局书记,我也调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当时南昌市用电很紧张,军分区也常有停电现象。

我找到他,他立即把分管副局长叫来,说:

“用电再紧张,也要确保军事用电。”

很快,专门为南昌军分区拉了一条专线,解决“双回路”问题,确保了军事用电。

笔者又沾了夏昭仪的光。

这里,当然还有一份军人情……

这里讲述的是夏昭仪,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引人注目的业绩,但平凡中透视了伟大,夏昭仪正是退役军人中,这群伟大的人群中,不平凡的普通一员……

 

奋斗不息的军转干部杨海根

 

杨海根同志是一名身在各个岗位,都能奋斗不息,勇创佳绩的军转干部。

1979年9月,年仅15岁的他考入南昌陆军学院,18岁毕业任排长,成了一个穿“四个兜”军装的娃娃军官。

2001年他升任丰城市人武部部长。此时,我已调任南昌军分区工作,父母官自然要去拜访……

再次见到他时,我已退休了,在人民公园巧遇他,他热情地告诉我:

他已转业到南昌市工农兵医院任党委书记……

短暂的几次接触,他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机警、沉稳、聪明、能干,口才一流,记忆力极强……

 

靠拼搏,他闯出了一等业绩

 

杨海根大凡工作过的单位,都留下骄人的业绩:

在南昌陆军学院任教十年,成了战术教研室知名的“铁嘴”,讲课时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得到学员好评,曾以海选第一名的佳绩,入选“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员”;

在丰城市人武部,他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即创了全省先进单位;他和地方领导关系协调极好,市委书记常常钻进人武部第一书记办公室办公,市委常委会也常常到人武部召开。

杨海根以非凡的创造力与远见卓识,独树一帜地开辟了军地双方和谐共融、相互支持的双拥关系新篇章。在丰城这片热土上深耕细作的十年间,他不仅将个人热情与智慧倾注于国防事业,更化身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义务国防宣传大使。

他穿梭于机关、乡镇、院校等各个角落,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入浅出讲解,先后为众多单位带去了超过200场次的国防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涵盖了国防理论的基础知识,又紧密结合实际案例,让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国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杨海根的不懈努力下,国防观念如同一股清泉,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这种深入骨髓的国防意识,不仅增强了全民的国防观念,更为各项国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思想基础。

因此,可以说杨海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防宣传员,更是推动军地双边关系发展、促进国防事业繁荣的重要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国防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众多的副县级干部中,他脱颖而出,成功击败众多对手,荣耀地担任了南昌市卫生学校的校长,这是他在一场公正公开的竞争中一举夺魁的结果。

这一干就是十余年,为学校增添了一连串荣誉:

全国共青团先进单位;
    全国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
    连续五届荣获省级文明单位;
    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系统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但凡上级来检查、评比,都是一片赞扬声。

尽管他在正县级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却毫无怨言……

 

靠风正,他总能把大家凝聚一心

 

杨海根除实干创业绩外,他身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能团结人。他虽然多年搞军事工作,讲战术课,但军队做政治工作的传统,也处处显现出来。

他曾工作过的单位,在一段时间内,其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成员间的沟通不畅、协作意愿不强以及共同目标不明确等方面,导致了在推动各项工作时,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效率。笔者有幸在市委常委会上,亲耳聆听了关于该单位工作状况的一些反馈和讨论,其中不乏对其团结协作不够到位的批评和指正。

具体而言,该单位在面对重要任务或项目时,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行动方案,导致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关键环节出现卡壳现象。同时,由于团结协作的缺失,成员间的信任度和默契度也大打折扣,进一步加剧了工作的困难程度。

针对这一问题,市委常委会上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和建议,旨在加强该单位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沟通交流、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奖惩机制等,旨在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动该单位实现更加高效、和谐的发展。

杨海根赴任伊始,便效仿军队政工干部的作风,亲力亲为,逐一与骨干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成功调和了班子成员之间的摩擦。他秉持民主与公正的原则用人处事,使得单位多年来累积的棘手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得一一迎刃而解,彰显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与治理智慧。

全校的近五千名学子,绝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懵懂、年约十四五岁的年华,杨海根独具匠心,在遍布全校的八十多个班级里,精心部署,每班均委派一名党员作为政治辅导员。他们不仅与班主任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更深入到学生中间,细致入微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每位学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言语中无失误,行动上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这位曾在军营锤炼的武官,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深深烙印在卫生系统之中,使之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靠钻研,他成了红色文化专家

 

他曾在井冈山黄洋界给陆军学员讲黄洋界“炮声隆隆”的战史,生动感人;

他曾任南昌市委党校的兼职教授,这一职务不仅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党校的教学工作,以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课程。

他特别应邀为“县干班”和“青干班”的学员们授课,这些班次旨在培养县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他始终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入浅出地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员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教学领域发光发热外,他还积极参与多个群众团体组织,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深知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积极传播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在他的努力下,红色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弘扬,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也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一次,他与原国防部部长耿飚的女儿说长征史,把耿飚当年任红军团政委抢渡大渡河的事迹,说得耿飚女儿都目瞪口呆;

他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骨干分子,开创了“八一精神进院校”先行试点;

他对发生在江西的诸多的革命重大事件,几乎件件讲得明明白白……

他对老一辈将帅的丰功伟绩,逸闻趣事,似乎都了如指掌、清清楚楚。他讲话从不要讲稿,讲课也从不念稿子,总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笔者听不少知情人说:

杨海根并未踏入宣传部门的门槛,这无疑成为党的宣传工作领域内的一大遗憾与空白……

造成这个原因,可能和杨海根秉持的为官做人原则有关:他从不跑关系,组织上把他放在哪,他就在哪不声不响地发挥螺丝钉的作用……

这也许就是退役军人本色的共性……。造成这个原因,可能与杨海根一直以来秉持的为官做人原则紧密相关。他深知,作为一名公职人员,首要的是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而不是去追逐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因此,他从不主动跑关系、拉人脉,更不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在他的心中,组织上的安排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无论被分配到哪里,他都欣然接受,并且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就像一颗螺丝钉,无论被拧在哪里,都能紧紧地固定住,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在工作中,杨海根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他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和贡献,而是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他深知,只有脚踏实地、勤勉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因此,他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公职人员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种坚守原则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杨海根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他的事迹和品质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陈苏:退役军人中,独具特色的创业者

 

在退役军人的创业者中,陈苏属另类。

无论是从业绩的辉煌成就,还是到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其他人相比,更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他对人生的选择,和别人不一样

 

笔者认识他,是1997年,笔者刚从赣州军分区调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此时,部队已开始大搞办公自动化建设。

机关同志告诉我: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推进国产软件科研,使用国产软件,有利于军事保密,符合保密工作需要。

于是,我带着机关同志,专程去拜访了先锋软件董事长陈苏。

初次见面,感到陈总是一位生机勃勃、独具风格的青年创业者。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引人注目。

他开门见山告诉我:

“我是军区大院长大的,从部队退役到地方工作,现在已经下海十几年了,正在做一番自己想干的事业。”

他接着告诉笔者:

他到过美国、印度考察,美国的IT产业的强盛;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崛起,都是值得我们在国产软件领域发展借鉴,他们的自动化软件建设,比我们先进得多。

我们现在办公使用的软件,几乎全是进口的,这不仅不利于保密,而且核心技术还在别人手中;

如果不研究出自己的产品,等于自己的饭碗端在别人手中,这是一条很危险的发展思路。

我们公司的宗旨,立志在国产软件领域有所作为,我们不仅要培养国际化的IT人才,而且要立足国产软件的研发,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陈总的一番话,别开生面。令笔者茅塞顿开:

现在,无论在地方,还是军队,现在都在热热闹闹搞自动化建设。如果按目前这样发展下去,硬件、软件,全靠进口,其实是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是中国IT产业危险歧途,尤其是军队……

军区大院成长的青年人,政治敏感上,确实高人一等。随着合作和交往的增多,笔者深深感到:

 

这个陈总确实不一般

 

首先,他在自己人生选择上,不一般:

1961年出生。

父亲是老红军、老革命,是省军区解放初期的老领导。尽管已经退休,但老部下大都大权在握……

陈苏在军区大院,从小就是红二代的小领头羊。

1976年入伍,不足十五岁。

是部队干部培养苗子。

刚刚入党;

刚刚当上班长……

他却把目光转到另一个方向——

1982年,他从部队退伍了,转到共青团省委机关工作。

历任团省委组织部干部、机关团委书记……

正在他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的目光又转到另一个方向——

1994年,他选择了下海创业:

凭借区区1万元资金,找了几个大院一块长大的伙伴,在军区大院,租了几间旧办公室,搞起了“自动化办公软件”的研究,注册了自己的独立公司……

创业初期,陈苏将软件与监控、通信技术进行融合形成“先锋AHEAD公路收费监控系统”,改变了我国当时国道和高速公路人工收费的原始模式,开创并促进了我国智慧交通的建设与大发展。

几年折腾,在南昌高新开发区,弄了几十亩土地,竟盖起了一幢像模像样的科研大楼。

“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赫然在目……

一伙热血青年,开始了国产软件研究……

几年不到,先锋软件就被信息产业部列入国产软件的领军企业之一,他们与伙伴们一起发布了南昌宣言,成功开发了国产平台软件KRM-A6、中间件、构件库等,连续拿了十来个国家级的项目。

先锋软件做国产软件出了名,成了真正的国产软件先锋,2003年,时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到南昌视察,亲临先锋软件。

胡总书记走进别具风格的先锋软件办公楼,走近正在专心研究国产软件的科技人员身旁……

陈苏在一旁,亲自向胡总书记介绍“先锋软件”的特色;

总书记以关注的目光,盯住这位青年创业领头人,说:

“大力发展国产软件,这是我们IT产业的主攻方向,你们闯开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总书记对发展国产软件的肯定,是对先锋创业者最大的鼓舞,最有力的鞭策。也为陈苏的人生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陈苏带领的先锋软件,帮助南昌拿到了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在江西开创了第一个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先锋天使咖啡”……先锋总是走在别人前面。

 

陈苏的创业之路,和别人也不一样

 

一般企业,大多是以盈利为风向标,如何盈利,通常是企业掌门人心目中头等大事。

陈苏却不一样,他抓企业,睛始终盯住“两抓一促”(即一手抓党建设,一手抓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先说他的“第一手”——

“以党建促发展”:

先锋软件自19946月成立,公司就自发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陈苏说:团文化是先锋文化的核心。先锋集团员工都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坚定的革命者。”陈苏还特别注把企业骨干分子,优先吸收入党:

优秀的研发技术程师朱军、范红铭、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张伟等,逐一发展成为中共党员。

苏在百忙中,还经常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讲述一名基层党员如何与先锋软件同发展……

以党建促发展,是先锋的先进所在,也是陈苏发展的特色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锋软件更特别注重组织员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先后多次以“集中办班”方式,组织骨干进行习近平关于党建理学习,企业腾飞,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陈苏曾多年在共青团机关作,深深懂得展企业与重视青年思想教育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在董事会上,陈苏常用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生动比喻,用总书记关于“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教导,来统一一班人对党团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先锋的发展,正是总书记关于“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殷切希望的坚定回答……

再说陈苏的另一手——

抓创新促发展:

这方面,绝非一人所能办到的。

他一边科研,一边创办学校。

他十几年中,进行了二次创业、三次创业……

2003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国家大面积培养国产软件人才,陈苏再次扬帆远航,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成功入选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苏胆子大,把在软件公司赚的钱和借来的钱全部投去办学校,15年投了将近30个亿。现在学校占地1800亩,建筑面积30多万方,在校生人数13000多。

在陈苏的带领下,学校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特色培养软件工匠能手的教育模式,从V1.0版的“产业实践”模式到V2.0版的“校企合作”模式,再到V3.0版的“校企融合”模式,最后升级为现在的V4.0版“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

通过双师型教学、项目式驱动、产业化实训,快速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为国家打造工匠型软件产业大军。累计培养了近10万名国产软件人才,为中国软件的发展做了大好事。

2015年,陈苏带领团队三次创业,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这次创业道路异常艰辛,社会各界当时对区块链有各种非议,陈苏顶着巨大的压力,一直坚持着。2019年6月,成立了全球第一所区块链本科学院,并亲任院长。招收了全球第一批区块链本科专业学生,为高层次高水平的区块链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五年多的痛苦挣扎,陈苏终于看到了曙光,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关于区块链的讲话,吹响了中国软件的冲锋号,横扫了社会上一切关于区块链的模糊认识,陈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五年来的委屈和苦难一扫而空……

区块链+智慧教育、区块链+政法链、区块链+井冈蜜柚...无数的创新实践,先锋软件一发不可收,伟大的前景正在向他们召唤。

陈苏还关心退役军人事务,2019年,期盼已久的南昌市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在软件大学落户,基地具有20余项专业技能证书考试及培训资格,2020年12月,专门设立退役军人教育学院,为退役军人提供统招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12月19日,陈苏当选为南昌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首任会长。

陈苏支持公益和扶贫事业,在汶川大地震、非典和新冠病毒等多次大灾大难面前,陈苏表现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先后捐资、捐物和对口支持合计近千万元,帮助灾区重建、支持灾区学校发展、派遣师资支援贫困地区、抗击疫情等。2020年区块链学院捐了100万给江西红十字会,用于抗击疫情。

2019年,先锋软件集团又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鲜花小镇,连续举办了三届南昌郁金香花展,国庆嘉年华金秋花展、百合花展、染井吉野樱花展,等等。

与此同时,他还和罗亭镇义坪村共建田园综合体,带动义坪村整体脱贫。先锋软件集团荣获“2020江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领先企业”称号。

 

陈苏的卓越业绩,真的不一样

 

1994年6月,南昌先锋实业有限公司挂牌,后来变更为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初,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2018年12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十五所本科层次试点院校之一;

2019年5月,学校更名为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先锋软件”,不仅在江西是国产软件的领头羊,而且已建立起全国第一个LINuX产业化基地——先锋国际软件园;

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是先锋软件学院最大自身优势。

先锋软件公司和先锋国际软件园是强互为依托,可以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工作平台,创立一种崭新的孵化机制,学用结合,创新创业共同推进,边学边用,边干边学,不仅为学员提供优质学习技能条件,而为其在工作岗位上早日成才开辟了捷径。

“先锋”,真是了不得!

朋友,当你走进“先锋”园区——

南昌梅岭脚下罗亭,这里环抱连绵如黛的青山,背倚清澈如镜的湖泊,起伏的山岗上,满是苍松翠柏,一条潺潺的溪流贯穿南北。生态环境无不叫人击掌叫绝……

这里不是工厂,却生产一流的现代最新产品——软件“银领”;

这里不是园林,却是一座一流园林环境——生态校园。

在这块生机勃勃引领的摇篮,那飘扬在青山绿水间的旗帜上,鲜艳地写着“先锋”两个大字!

为表彰陈苏近三十年创业发展的不凡业绩,江西省委、省政府先后评选陈苏为“江西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企业家”、“江西改革开放四十年杰出企业家”。

陈苏是企业家中难得的爱国青年,先后十五年被选为第十一、十二、十三次江西省党代会代表,估计全国这样的企业家也不多。

陈苏还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第八、第九、第十届江西省政协委员,第十三届江西省人大代表,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

为表彰陈苏自2004年创办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以来,为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做出的杰出贡献,陈苏先后被聘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改革开放30年企业家办学杰出贡献奖”。

先锋在前进!

    先锋的创业者陈苏——中国IT软件的追梦者,不断创造新的惊奇。

 

 

 

 

全国十佳小康村的领路人:魏牛庚

 

笔者第一次见到魏牛庚,是1997年,笔者已调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这年冬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笔者接到军分区武器库值班人员报告,因隔壁湖坊村造纸厂施工,造成武器库围墙部分裂缝,即将倒塌……

武器库坐落在南昌市郊区湖坊镇湖坊村,离军分区有几公里路。

笔者一边匆匆赶往现场,一边通知区人武部,叫湖坊村书记赶到现场。

笔者刚到发生险情的围墙边,就看到湖坊村书记魏牛庚在现场。见笔者下车,赶紧过来。

魏牛庚此时刚三十出头,个头矮小,显得特别精干。他一边道歉,一边表示: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造纸厂施工,加固围墙……

见魏书记这么诚恳,笔者的气消了大半,开始商量如何补救……

不打不成交,很快,笔者与魏书记成了朋友,常常一起喝茶、聊天……

五年过去了,在南昌市一场会议上,见到戴着大红花的魏书记,他不仅把一个落后的城中村——湖坊村,打造成全区的先进单位,他也收获了一连串荣誉称号……

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前不久,湖坊村竟被评为:

 

国十佳小康村”!

 

魏牛庚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艰苦创业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坊村是出了名的穷村,村民多靠破篾维持生计,村集体收入在湖坊乡24个村中排名倒数第二。

那时,当地民谣是这样唱的:“湖坊穷又穷,到处是茅棚,田上荡啊荡,一天赚不到一根冰棒”。

1984年魏牛庚担任湖坊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固定资产仅有1.3万元,年总产值10余万元,上缴税金不足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仅有百元。

他认识到,只有跳出农业,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1986年,魏牛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村级账上仅有不足1万元资金,办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一一南昌江南造纸厂。

创办初期,他与村民顶风冒雨去几十里外的梅岭搬运石头,去江西造纸厂的废料里翻捡机器零件,去河南赊购造纸设备,去山西聘请技术人才……只要能做成,他不辞劳累,不怕折腾,不要“丢脸”,甚至在造纸厂试机投产当天,他因疲劳过度,一条腿被卷进机器造成粉碎性骨折。凭着这种“搏命”的精神,他硬是把造纸厂有模有样地办了起来,为湖坊村收获到了除农业之外的第一桶金。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村集体利用有限资金,通过滚雪球方式创办18家小型企业,涵盖化工、五金、食品、饮料等领域,村民转变为企业职工。随后,湖坊村进军高技术产业,投资1800万元建立江西东方制药厂,1991年投产,年产值超亿元,利税千万元。1992年,与港商合资创办江西东方力可生制药有限公司,年产值亦超亿元。这两家制药企业极大地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高速发展。

1994年,湖坊村列入江西省首批“亿元村”,村里固定资产增至1.9亿元,年产值3.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60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850元。

 

新思路,迎来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魏牛庚一班人敏锐地觉察到,要使湖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融入城市、对接城市、依托城市,创造机会求发展。

村党委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理念,确定了“工业强村、三产旺村、物业兴村、民营富村”的工作思路,作出了实现湖坊村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

利用村里仅剩的138亩土地,打造了全省首家村级工业园区——湖坊工贸城,引进资金5亿多元,入园企业70余家。同时,湖坊村还改建了上海路商贸、饮食、休闲一条街,先后吸引了40余家宾馆、餐饮、商贸、物流、物业管理等企业,促进和带动了辖区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魏牛庚的带领下,湖坊村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百强村、江西省文明村、江西省生态村、江西省安全村、全省十强村等称号,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村里实现了江西省村级“五个率先”:

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零负债运作,进入了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全新发展时期;

率先实施了“三个一”的民生工程,对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的村民子女重奖10万元,对百岁长寿的老人奖励10万元,设立了一个200万元的村民医疗二次报销基金;

率先创建了江西省村级工业园区——湖坊工贸城;

率先兴建了全省村级首幢高30层的村民住宅楼;

率先兴建了全省村级首家村民度假休闲中心——梅岭龙泉山庄,村民每年可前往度假休养。

 

湖坊村的变化,凝聚了魏牛庚的赤子之心

 

出生于1949年的魏牛庚,与祖国同庆,说起村里的变化,魏牛庚也是感慨万千。

“湖坊穷又穷,到处是茅棚”曾经的湖坊村,是出了名的穷村,创业艰难百战多,单一的农业,没有村办企业,缺乏集体收入,要斩断穷根过上好日子,办企业是必由之路。最初,大家对办企业还比较陌生,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就只能靠着自己肩挑手提地做些小本生意。

湖坊村,最早是靠的一把锉刀,一个打气筒,就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店,三四个人,第二个主要是靠的几张桌子,几条板凳,几个碗,那个时候简单的就是在马路边上去卖凉粉,那个也属于村办企业。

艰难困苦,磨炼了魏牛庚。要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是魏牛庚从未动摇过的追求。通过点滴的资金积累后,到80年代,在魏牛庚的带领下,湖坊村兴办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造纸厂,赚到了第一桶金。

90年代中期,湖坊村已经有十八家村办企业,随后建立的企业集团、建设工业园、开发商业街、经营酒店,再到摸索着进入投融资领域,一步步改革发展,使得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

湖坊村村民,魏长头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说:

70年代,条件艰苦,生产队赚工分,日薪一元。70年代末,转至村办企业,于湖坊村水产厂工作,收入提升。后村里办营养补品厂,任厂长,家境改善,建楼房。80年代末期,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梦想。

因对湖坊村改革与发展的突出贡献,魏牛庚曾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江西省农村基层党支部优秀书记……

精明果敢的魏牛庚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实现着心中的理想,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今天,已是湖坊镇湖坊村,党委第一书记魏牛庚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感慨万分。他说:

我在湖坊村已经工作了50来年了,在这近50年间,始终感觉到:

我的信念是建设好家乡。虽已退居二线三年,但作为党委第一书记,我仍要引领大家:一、发扬湖坊村艰苦奋斗精神;二、谋求发展,融入并服务城市。

魏牛庚13岁打工,16岁务农,历经挖煤、修铁路水库等艰辛。在城乡差距显著的年代,他本可进城当工人,却为改变湖坊面貌选择留下誓言:“党的教育远胜父母。”

1984年,魏牛庚担任湖坊村党总支书记。面对湖坊村无村办企业、缺乏集体收入的困境,他决心帮企业斩断穷根。魏牛庚以精明果敢的态度,用汗水和智慧践行诺言,努力实现理想。

一路走来,他身后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是什么触动了魏牛庚,使他坚贞不渝,立志要改变湖坊落后的面貌?

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却让回答这个问题的魏牛庚有些激动,也许,是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吧!

 

要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是魏牛庚从未动摇过的追求。

20多年前,当他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时,曾向村民们许下过一个庄严的承诺:

“魏牛庚领湖坊村奋斗20载,奔小康!他带领村民与时俱进,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兴办村企,将贫困茅棚村发展成年税收超6800万元的知名小康花园村,兑现了承诺。”

他任村书记后,全身心投入集体事业,数年未领工资,家中仅靠养猪度日。为筹建造纸厂,资金匮乏,他率村民搬运砖石,冒烈日捡废铁,新焊钢梁,终致工地晕倒。

如今湖坊富裕了,但他仍然保持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讲勤俭不讲排场,讲奉献不讲索取。魏牛庚以其先进表率在湖坊村民心中树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人们都清楚记得:

魏牛庚带领村民创业艰辛。因资金短缺,他冒雨运石料,累倒在工地。为赊设备,他8次找河南厂家,终获厂家感动,同意赊账购设备。面对车皮紧张,他凭个人关系解决,将设备运回南昌。

人们更没忘记:

未办过工业的村民对牛庚办厂好奇。牛庚拖造纸设备进村,村民围观不解。造纸厂试机时,村民奔走相告称奇。但试机当天,魏牛庚因疲劳过度,右腿卷入皮带轮致粉碎性骨折,被送医抢救。

牛庚住院期间,村民自发探望,包括80多岁老太太送鸡汤,并言“崽呀你要快些好”。牛庚深受感动,深感职责重大,认为村民表达了对党的信任和感激。

因对湖坊村改革与发展的贡献,魏牛庚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江西省农村基层党支部优秀书记,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并荣获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他还担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当选为江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十届委员、南昌市多届政协委员及市政协常委。

魏牛庚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双脚沾满泥土的芬芳走上村书记岗位的。

“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是工作的核心与动力。”湖坊村党委书记魏牛庚,秉持高度政治责任感,贯彻党的指导,带领湖坊村从贫困走向富裕,集体资产由1万元增至26亿元,年总产值超3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9000元。

今天的湖坊村不仅是江西的文明村,还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十佳小康村。

由于魏牛庚热心党的理论宣讲事业,2003年,南昌市委邀其参加共产党员事迹报告团,进行巡回事迹报告。他结合自身经历拍摄了《魏牛庚的开拓路》党员电教片,在全省党员电教活动中产生重大影响,为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提供示范,该片荣获江西省党员电教片一等奖。

“为群众造福”,这句话是魏牛庚赤子心的写照:

一个隆冬夜,10岁村民邓根林突发急病,全身抽搐。魏牛庚迅速送医,医生称晚来几分钟即无救。手术两小时,魏牛庚门外守候至凌晨五时,小孩脱险。其父感激道:“多亏牛庚书记,我崽得救。”

20063月,村民吴九龙肝病复发,亲友避讳传染不敢靠近。魏牛庚立即抱起病人送医,并嘱咐医生全力救治。病人需肝脏移植,费用高昂,家属欲放弃。魏牛庚表示生命无价,费用由村里承担。病人七十多岁的父亲感激涕零,跪谢魏牛庚。

魏牛庚从来就没有过属于自己的节假日。每年春节,他都要去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家里走走,给他们送去年货、慰问金,把党的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90年代初,湖坊村每年拨100万办福利,60岁村民享退休金,医保普及,子女大学获奖学金。近年,村投资超1200万实施“五个为民造福工程”,涵盖街道美化、绿化生态、安居乐业及秩序整治,成功转型为现代都市文明新村。

魏牛庚以他的执着,以他的坚韧,以他的敢为人先,兑现了改变湖坊村贫困命运的诺言,将原本落后的湖坊村领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魏牛庚曾说:自己“我是个少文化的人,才小学毕业。”。然而,他竟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男人——解读魏牛庚身世》,和一本他作为奥运火炬手的纪念邮册,上面是他挥笔写就的: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笔下的几个字写得遒劲而阳刚,人们为之惊讶,这哪里是“少文化”、“小学毕业”的手笔呦!这分明就是一位“甘为孺子牛”的振兴中华的追梦人……

胡建华和别的军旅企业家有点不一样

 

在退役的军人群体中,投身政坛并身居高位者,实则众多。

在退役军人的群体中,不乏转型为商界精英,成功担任企业领袖的佼佼者,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军人的坚韧与商人的智慧。

在建军七十周年的辉煌时刻,我有幸身处南昌军分区,协同南昌市政府共同筹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团聚在军旗下”盛会。这场活动汇聚了众多享誉业界的军旅企业家,他们不仅是商界的佼佼者,更是对军队怀有深厚情感的志士仁人。

自那日起,众多参与者与我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彼此间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与事业的成就。然而,在这众多交往之中,胡建华这个名字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和周围的朋友感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韵味。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位拥有深厚情怀与独特个性的智者,让人在接触中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与敬仰。

 

胡建华的面前,没有“失败”二字

 

在胡建华的征途上,失败二字仿佛从未被铭刻,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前行,方能领略成功的曙光。

 

他的日子,原本可以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画卷:在北京这座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投资了一个前景无限的项目。

这个项目如同他手中的一枚璀璨明珠,不仅为他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更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几个亿的巨额利润,足以让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成为现实。

他本可以坐拥这笔财富,享受都市生活的便利与奢华:在高档的住宅区内,拥有属于自己的豪华别墅,每日醒来便是窗外繁华的街景和温暖的阳光;驱车前往市中心的顶级购物中心,随心所欲地挑选心仪的商品,无需为价格而犹豫;或是邀上三五好友,在高级的餐厅内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畅谈人生与理想。

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些看似安逸的生活或许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风景,而非终点。他深知,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他选择继续前行,用这笔财富去创造更多的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实现自己更远大的梦想。

他的日子,因这份不懈的追求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挑战。

年近五十,这个年龄段往往被视作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许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刻放慢脚步,享受岁月静好,安安稳稳地规划并期待着余下的时光能够平静而温馨地度过。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一切似乎并非那么理所当然。

他,一个历经风雨、见多识广的人,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赋予了他更加深邃的眼神和更加坚韧不拔的性格。年近五十,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他心中那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却如同初升的朝阳,炽热而明亮,未曾有丝毫减退。

他深知,生活从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无数的起伏与变迁,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来,用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如今,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然怀揣着梦想,不愿让自己的生命在平淡无奇中消磨殆尽。

因此,他选择了不同寻常的道路。他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余生,而是继续追求自己心中的热爱与理想。他或许会在新的领域里探索未知,或许会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他都会以一颗年轻的心去面对,去挑战,去征服。

年近五十,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篇章即将开启。他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限制梦想的枷锁,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心中难以平静:身为南昌的儿女,我怀揣着从这里出发的梦想与信念,矢志不渝地要为故乡——南昌,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南昌针织厂这个项目中,倾其所有,不留余地。

在南昌高新区的核心地带,他敏锐地发现了那块被闲置了十几年的针织厂地块,仿佛一块被遗落的瑰宝,静静地等待着有识之士的发掘。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块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为了将这块地打造成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四处奔波,向银行贷款,筹集了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为他的梦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他深知,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他期盼这座针织厂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他事业的新起点。他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出了高品质的产品。他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和支持。

坚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时间一年一年地悄然流逝,银行的利息却如同无情的判官,从不因任何人的困境而展露笑颜。

每一笔贷款的累积,都像是一座座无形的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窒息。然而,面对这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咬紧牙关,硬着头皮,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他知道,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找到出路。于是,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寻找各种增加收入的机会,无论是加班加点,还是兼职副业,他都愿意尝试。同时,他也开始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精打细算,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力求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摆脱债务的束缚,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让他更加珍惜未来的生活。

那片广袤无垠的千余亩土地,已然默默静卧了数十载春秋,岁月静好,仿佛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凝固了流动。

前来洽谈投资事宜的访客,络绎不绝,一批接着一批,络绎不绝……

然而,在关键的时刻,它一次次地陷入了停滞……

我遇见他时,轻声问道:“您此刻,莫非并不感到焦急吗?”

他缓缓言道:“何必急于一时呢!只要青山依旧在,何愁无柴可烧?”

然而,白发却如同岁月的笔触,在我的发间悄然增添,愈发明显……

我暗自思量:若非昔日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坚韧骨骼,或许早已不堪重负,被压得支离破碎。

当过兵的人,自然不一样。

盼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更加全面、有力的扶持民企政策,让这些在市场中拼搏的企业家们能够早日摆脱困境,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更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等多重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因此,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帮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它们能够更加稳健地前行。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营企业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更能够为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我们衷心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社会公益的广阔天地里,他始终独树一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

 

笔者在他的办公室内,偶然间瞥见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捐款证书,这份证书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仿佛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爱心。

证书上清晰地记录着,为了支持一个急需发展的单位,助力其创办一所能够造福更多学子的学校,他慷慨解囊,捐赠了高达两千万元的善款。

这个数字,两千万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远非简单的数字堆砌。在笔者心中,这个数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跳跃着、闪烁着,讲述着一位爱心人士对于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

“这么大数,应该没错吧?”笔者心中不禁暗自思量,但随即又释然了。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善意的瞬间,任何关于数字的疑虑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份捐款证书,不仅是对他慷慨行为的见证,更是对他高尚品德的颂扬。

我们相信,这份善举将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那片亟待成长的土地,让知识的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这位爱心人士的名字,也将随着这所学校的崛起,被更多的人铭记于心,成为激励后来者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特地向他垂询了一番。

他坦言,在北京的某个项目中有所斩获,赚得了一些资金。于是,他慷慨解囊,捐赠了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此举让他的心灵倍感舒畅与满足。

当他一帆风顺之际,慷慨解囊显得尤为豪迈;

而面临困境之时,他又会如何抉择呢?

也和别人不一样。

2010年起,他毅然踏上归途,于南昌这片热土上投身创业浪潮,然而,路途并非坦荡,屡遭挫折与挑战。

针织厂这桩事,已然深深扎根于……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现已正式成立,亟需一笔启动资金以支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顺利找到了他,他毫不犹豫地,从银行那里借出了高额利息的资金,一次性慷慨解囊了二十万,用以支持我们这些老同志所开展的研究活动经费,此举令人深感敬佩。

八一起义后代来南昌,都是他帮助接待;

研究会开会、活动,也都是他买单……

他说:“在我所经历的众多挑战与困难中,我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但正是有了八一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我才得以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坚持前行。这份精神不仅是我个人的力量源泉,更是我克服一切障碍、勇往直前的动力所在。

因此,我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心怀八一精神,就一定能够扛住压力,迎接胜利的曙光。同时,我也深感荣幸能够支持你们研究八一起义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一名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的军人,以及如今在商海中搏击风浪的企业家,我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支持你们的研究工作,不仅是我对历史的尊重与缅怀,更是我作为当过兵的企业家应尽的义务和担当。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八一精神。让这份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你们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遗产。

何等气概!

何等情感!

我们只是自叹:

闲人闲职,无力对这样军旅企业家,尽一点微薄之力……

 

希望在召唤

 

梦想的灯塔在前方熠熠生辉,召唤着每一个渴望的心灵。那不仅仅是一种期许,更是内心深处燃烧的火焰,引领我们穿越风雨,跨越荆棘,勇往直前。希望的呼唤,如同晨曦初现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驱散了黑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心怀梦想,肩扛责任,踏着坚定的步伐,向着那光明的彼岸迈进。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都是为了更加接近那份内心的呼唤,为了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心间,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中,或许会有坎坷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磨砺与考验,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拔,更加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希望之光。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希望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追寻、去拥抱。

因此,让我们在希望的召唤下,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无论未来的路途多么遥远与未知,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抵达那片属于我们的梦想之地。

 

胡建华的父亲,胡火根老先生,曾是我麾下团级部队中的一位英勇参战的老兵。退役之后,他在寻求职业新起点的过程中,不慎遭遇了档案遗失的遗憾之事,这一变故源于托人协助安排工作的过程之中。

他找到我,带着几分恳切:“老首长,您是团长,您的证词,定能有所分量。我这把年纪了,别无他求,只愿能有一块牌子,作为心中的慰藉……”

没想到,我几番努力,也无奈……

胡建华拥有一位杰出的女婿——卢敏,他现任中基投资公司江西分公司的掌舵人,行事间透露出非凡的气度与胆识。近期,卢敏成功地与中科院数位杰出的院士及高层领导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一壮举预示着中科院即将在胡建华所拥有的那片千亩沃土上,酝酿并书写一篇辉煌壮丽的篇章。对此,省、市两级的重要领导均表达了高度一致的支持态度,他们坚决地站在了这一前景光明的事业背后,为其加油鼓劲。

利国、利民,这是一项对国家和人民都大有裨益的事业。它不仅能够促进江西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同时也彰显了国家对于地方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对于军旅企业家胡建华而言,这更是一个实现个人梦想与价值的绝佳机会。他长期以来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江西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这一项目的实施,无疑为胡建华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他不仅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将自己的企业理念与管理经验带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还能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共进,共同开创江西发展的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胡建华的个人价值也将得到充分地体现与升华。

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一项目的推进都是一件天大好事。它汇聚了国家、人民与企业家三方的力量与智慧,共同推动江西向着更加繁荣、富强的方向迈进。同时,这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而不懈努力。

有志者,事成!

正义在呼唤!

习近平关于支持民企发展的光辉思想,定能在英雄城南昌开出灿烂之花……

 

里只装着“人民”二领导者

 

你是否对退役军人转型为领导干部的历程有所洞悉呢?

倘若你心存好奇,且听我娓娓道来,这位从铁血战士蜕变至副省级高位的退役军人,其间所历经的那些,不得不令人动容的传奇篇章……

他的周围环绕着众多友人,他们纷纷试图将他的非凡事迹编纂成书,然而,他却一一婉拒了这些好意。

据说,他的事迹,曾在解放军报报道过。

此后,他身居高位,却对他人宣扬他之事产生了反感,不愿再被过多宣扬。

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与理解,我在文章中刻意避免提及他的名字,以维护他的隐私与立场。

 

(其实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谁;不认识他的人,自然只能猜想。)

 

他的事迹,我无需借助他人之口,皆是亲眼看见,亲耳所闻。

 

这里,也不是为他写传记,只是记述几个的片段。(事前,也没征求他的意见。)

 

他的主食:简朴得出奇

 

先说住——

回溯至1993年初春,我尚担任赣州军分区司令之职。某日清晨,市委的一位秘书匆匆而至,面带急色地告诉我:“周司令,新任的书记渴望与您会面。”

话音甫落,一辆深邃的黑色轿车,悄然驶入了军分区的院落之中。

自车门轻启,一位年龄相仿的地方领导稳健步出,未及多言,已温暖地拉起我的手,深情言道:

 

“你是周司令吧,我也是当兵军人出身,我喜欢住在军营里,你帮我安排几间房间,过几天就住过来。”

 

他二话没说,丢下秘书,就钻进车里,说要下乡去。

书记要到军分区住,这自然是件大好事。但当时分区住房十分紧张,又都破旧。

最后,和秘书商量:先在军分区招待所,挤三间房子,过渡一下,慢慢再装修一套“像点样”的住房。

后勤部的杨荣斌部长,作为一位既富有创意又深谙业务精髓的领导干部,他迅速而巧妙地利用了招待所西侧,紧邻静谧水塘的宝贵空间,精心规划了三间别具一格的居所。其中,一间精心设计的套房,附带宽敞舒适的客厅,恰如其分地转化为了接待贵宾的雅致场所;而另外两间卧室,则以主卧为核心,温馨地供领导及其家人居住,确保了家庭与工作的和谐并存。

尤为巧妙的是,杨部长还在住房的后方巧妙地开辟了一条通道,增设了一扇门作为进出之便。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不仅为书记在此处居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确保了招待所的日常运营丝毫未受影响,两者相得益彰,展现了杨部长卓越的管理智慧与人文关怀。

短短两日之内,书记的居所已被整理得井井有条,且环境异常宁静。遵循书记的指示,我们未添置任何新家具,而是严格按照每月的既定标准收取费用。

这几天,我恰好到省军区开会,回到军分区,机关同志告诉我:

书记已搬进招待所了。

我自然要去探望一番,恰值这日大雨倾盆,我轻书记家门,其夫人笑容可掬地将我迎进屋内。

未曾预料,书记正匆匆以面盆承接漏雨,雨势骤急,老屋历经风霜,渗水也便成了常态之事。

我迅速上前,心怀愧疚地向书记致以诚挚的歉意。

书记却若无其事,很平静地说“住在这里,打扰你们了,过几天叫人把屋顶修检一下,不漏雨就好了。”

我开口道:“经过我们的仔细研究和规划,我们打算在院落的另一侧,为您精心打造一套全新的住房,以满足您的居住需求。”

书记急忙说“千万别搞,这样就很好。又安全,又方便,又有军营的味道。”

这是他的大实话。

他在赣州工作八年,就一直住在这个两百余平方米的陋室里。

1997年,调到南昌分区工作,听说新任领导,硬是悄悄为他整修了一套高档住房,还拉着他夫人去看过,书记知道后,批评了夫人:

 

“哪里也不去,就住在这里,挺方便。”

 

直至他荣升省府,方才“人迁家随”,告别了这朴素的居所。

一位市委书记,竟然八年住在这样破旧的房子里,你信吗?

但这是实情。

这也许就是退役军人出身领导者的作风。

 

再说吃——

他一生帮助过不少人,懂得感恩的人,自然都会来赣州看望他。

接待活动,一般安排在军分区招待所进行,提供四菜一汤的精致餐食,严格按照标准收费,确保每位宾客都能享受到舒适与尊重。

他那些极为亲密的亲朋好友以及多年的老部下,常会从自家携来美酒,偶尔也盛情相邀我作陪,让我有幸与书记共享那份情谊,沾得几分光彩与温馨……

赣州,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下辖着十八个各具特色的县(市)。在这些广袤的土地上,他时常需要深入基层,进行下乡调研与指导。而在这样的行程中,对于吃住的安排,他始终保持着朴素与低调的作风。

通常情况下,他并不会选择豪华的宾馆或酒店作为自己的下榻之地,而是更倾向于入住各县(市)的招待所。这些招待所虽不如星级酒店那般奢华,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它们往往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便于他开展工作。同时,招待所内的设施虽简约,却也干净整洁,能够满足基本的住宿需求。

在饮食方面,他也同样保持着简朴的习惯。不会刻意追求山珍海味或珍馐佳肴,而是更倾向于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的选择不仅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也让他对赣州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

总之,他在赣州十八个县(市)的下乡吃住经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的亲民形象和对基层工作的重视。这种简朴而务实的作风,无疑为他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有几次,他邀请我一起下乡,我真沾光了……

书记下乡之际,引领着军分区司令员的身影,这无疑是一桩鲜有的盛事……

每当踏入招待所的大门,他总爱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位可是军分区司令员,你们可得好好款待,安排妥当哦。”

其实,我们都是1947年出生,他17岁初中毕业,为了报名当兵,户口改大了一岁,他是1964年入伍,我1965年当兵,他比我早一年,算“老兵”,军人对老兵,应格外尊重;更何况他是书记。

那些年,社会上盛行着一种奢靡之风,吃喝之风蔚然成风。尽管书记屡次发表讲话,反复强调其危害性,然而,要想彻底扭转这股风气,却并非易事。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仿佛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时间难以根除。

有那么一次,我随他踏入了定南县的土地,这方地域,虽在全区版图上占据最小一隅,却承载着十七万人民的淳朴与坚韧。彼时彼刻,该县尚显偏远与贫瘠,然而,当正午的阳光洒满餐桌,县中的领导们却因书记的首次莅临,而倾注了满满的热情与敬意,精心筹备了一场午餐,以表欢迎之诚。

会议结束后,县里的核心领导们依旧驻留在会场内,紧锣密鼓地规划着下午的行程。这时,书记朝我微妙地眨了眨眼,轻声说道:“咱们先去用餐吧。”

步入餐厅,菜肴已琳琅满目地摆放着,书记从容不迫地坐下,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执筷便开始享受美食,我自然也随之坐下,共享这份盛宴。

服务员在一旁显得有些失神,见状我立即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于是迅速向县领导进行了汇报。待县领导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只见书记已经自行站了起来,他面带微笑,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说道:

“你们辛苦了,慢慢吃,我们去休息了。”说完就往外走……

这是实话实情,今天看来,这位书记也太不近人情。……

以后,有的县领导知道我陪书记下乡,就问我:

书记的独特品味?

我表示,他对于霉豆腐和辣椒炒肉有着特别的喜好,至于其他口味则不甚了解。

一位地委书记,威震四方,却吃得如此简单,你信吗?

在许多人眼中,地委书记,这个职务似乎总是与权力、地位和奢华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手握重权,管辖一方,往往被人们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极其朴素的生活方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地委书记的故事。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威震四方,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然而,在生活上,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简朴和低调。

每当人们提起他的饮食习惯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惊讶和敬佩之情。因为这位地委书记,吃得竟然如此简单。他的餐桌上,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燕窝鱼翅,只有一些家常便饭、粗茶淡饭。他从不追求奢华和排场,只求吃得健康、吃得满足。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生活太过清苦,不符合一个地委书记的身份和地位。但在我看来,这正是这位地委书记的高尚之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廉和节俭。他深知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促发展,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和享乐。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他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感恩的心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这就是那位地委书记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在于你如何运用这些财富和权力去造福人民、服务社会。

可这是我亲身经历的。

这也算是当兵人的风格吧!

 

“忠诚”二字,是他人生履历的注释

 

他诞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之中,自幼在养父的膝下成长。三岁的年纪,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几乎夺去了他幼小的生命。养父心中满是无奈与悲痛,甚至已用稻草将他轻轻裹起,踏上了前往后山的小径,准备让他回归自然的怀抱。然而,就在那决定命运的瞬间,他的小脚竟微微颤动了一下,这细微的动作如同生命的火花,瞬间点燃了养父心中的希望。他匆匆转身,将孩子紧紧抱回温暖的家中,用那珍贵的几口米汤,一点一滴地滋养着这脆弱而又坚韧的小生命。奇迹,就在那一刻悄然降临,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养父对他十分疼爱,省吃俭用,供他念完初中,按照他本人心愿,到福建守备第三师,当了六年海防战士,……

部队六年锻炼,他入了党,当了班长,并送到福州军区步校培训,按照军队军人发展常规,他的人生,应该在军队度过

“文革”那几年,部队暂停了提干,他只有退伍回家种田……

但六年海防战士的锻炼,“忠诚”二字,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在社会上,他毫无任何政治背景,却奇迹般地得到提拔重用

他当过民兵连长;

当过乡武装部干部;

当过乡里书记;

当过县委副书记……

在他任宜丰县委书记那年,才三十来岁,正是春风得意。

这一年,时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到县里考察,发现这位生机勃勃的“小书记”,身上有一股特别的力量,汇报不拿本子,农民的事,清清楚楚,县里如何发展,明明白白,问什么,都回答得利利索索。

这位当年在瑞金,担任过少共师师长的“红小鬼”出身的领导,从他身上看到军人的力量。

听完他详尽而富有见地的汇报,总书记心怀感慨,温情地紧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言道:

 

你犹如我们当年在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将敌情与地形铭记于心,如此运筹帷幄,胜利岂能不手到擒来?小伙子,继续努力,前程似锦!

 

总书记的这几句话,他记了一辈。

据说,总书记见了省里时任“一把手”白书记,认认真真地推荐了他。

不久,他就调任宜春地区任副专员、常务副专员、新余市副书记、鹰潭市市长……

 

“听党指挥,对人民负责”,这是他从脱下军装那天起,就说的话。

 

忠诚,是他从军营里打下的人生基石。

 

正是这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情怀,促使他做出了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事……

 

下面我讲的这个事例,也许就是这位书记“对人民负责,对党忠诚”一个生动的例证:

1996年春季,赣南一场暴雨,造成许多中小水库告急。一天刚起床,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书记亲自打来的:

“赣县江口镇,有一座水库昨夜决堤,造成老百姓许多良田被冲毁,群众正在转移中。我们马上过去,坐你的军车。”说完电话就放下。

我一边通知赣县人武部领导到路口等候,一边叫驾驶员把车开到书门口。

我匆匆赶到书记住处,他已在门口等候,他的秘书也正赶到……

天空还飘着雨,山区道路又狭小,在县人武部领导车子引导下,40来公里路,我们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才赶到水库现场……

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而至,水库的土堤竟不堪重负,轰然决堤。水库内的水势依旧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蓄势待发的水龙,以雷霆万钧之势,顺势奔腾而下,展现出自然界无与伦比的壮阔与力量。

两山之间,原本是一片广袤无垠、郁郁葱葱的水稻田地,那里曾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化为乌有。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无情地冲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被彻底冲毁,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和无尽的哀伤。

原本挺拔的稻穗,如今已被泥泞和残枝败叶所覆盖,再也无法展现出它们曾经的丰收景象。农民们的心血和汗水,在这一刻仿佛都化为了泡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助和绝望。

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对农民们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需要重新开始,重建家园,重新播种希望。然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们也将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再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书记甫一下车,便匆匆奔赴堤坝现场,与早已守候于此的县领导会合。他详细询问了当前情况,旋即发出坚定指令:

人命关天,先组织下流村庄群众转移;

核实灾情,组织保险部门,做好损失补偿;

立即通知:对全区有险情水库,进行安全排查;

对灾后救灾工作,县领导要立即做出安排……

人武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立即赶到灾区,组织救灾工作。

……

此刻,在我眼前的这位书记,犹如战场上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下达着每一个战斗指令时,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决断有力,这真不愧是一位曾经身披戎装、历经沙场的领导者所展现出的风范。

在灾难面前,没有惊慌、没有乱指责下级。

现场的县、乡领导,立即按书记指示,闻风而动,救灾工作很快有序展开……

此刻,雨丝依然绵密地下着,水库的激流奔腾而下,其轰鸣之声在山谷间久久回响,不绝于耳……

此时,一阵阵山风卷着雨水,向我们扑来,书记和现场同志的身上,已被雨水淋透了……

我见各项工作,都已有序展开,才向书记建言:

“上车吧,这边事已落实了……”

书记回头看了看被冲毁的稻田,钻进车子:

“走,回赣州。”

没想到,车子下到半山腰,到一个村口,被一群慌乱的老百姓拦住——

一位领头的长者,敲开我的车门:

“里面有当官的吧?我们村水稻全毁了,要救救我们……”

书记坐在后排,此时,他因全身湿透,除了短裤,全身脱得光光的……

他把玻璃摇下,向群众招手:

我,身为赣州市委书记,已经深切关注到你们的受灾情况。请诸位安心,政府必将全力以赴,为你们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老百姓开始还不相信:

这个光着身子的中年汉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书记?

此时,有位群众大声说:“是书记,我在电视上见过。”

群众见到书记,亲自到现场处理灾情,一边鼓起掌来,一边让开路,向书记招手……

这种场景,如果不是亲自置身于其中,亲眼目睹这一切,你或许会误以为这仅仅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电影拍摄现场,充满了戏剧性与不真实的感觉。那些精心布置的道具、演员们逼真的表演,以及周围环境的巧妙营造,都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怎么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呢?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生动,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生活的气息和温度。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在震撼之余,也不禁感叹于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变。

但这是笔者亲见。

书记有经验,衣服湿了,他全脱光;

笔者是个军人,不好脱下军装,一身湿衣服,回到家里,扎扎实实生了一个月的病……

 

赣南,除天灾外,群体闹事也不少。

1996年春,宁都县有个别宗教极端分子,利用个别干部工作问题,策划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一下把乡政府砸了,把干部车子烧了,还动用了土枪土炮,声势闹得很大。

县里告急,省里也惊动了……

闹事领头人还放出话:

“哪个干部过来,来一个扣一个……”

气势凶得很!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群体事件,这位书记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决断力。他迅速而深入地了解了事态的全貌,随后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他毫不犹豫地指示市公安应急分队即刻出动,奔赴现场,确保一切应急措施就绪,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突发状况。另一方面,他及时通知了负责此事的市领导,并迅速传达了对闹事者的处理方针。尤为关键的是,书记决定亲自出面,与那些闹事的核心人物面对面交谈,以展现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这一连串的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无疑为平息这场群体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书记迅速亲临现场,将引发纷扰的主要人物传唤而来,耐心听取了各方缘由,随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高效的协调能力,迅速达成了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场可能闹出人命、“轰动全省的宁都”风波,很快平息下来……

事后,笔者和他谈起此事:

“群众在闹事风头上,在坏人策划下,你靠到一线,不怕有危险?”

他说:“大多数群众是明事理的,干部越怕,他们越会感到有鬼,事情就会闹得更大。共产党的干部,还能怕群众?何况我还是当过兵的。”

后来,不少当地群众,都称这位书记,浑身是胆。

事后,省里相关部门,派人专门调查了此案,除对少数别有用心者,作出处理外,对工作失职干部,也作出通报处理。对赣州市领导人的果断处置,则进行了通报表扬。

什么叫“忠诚”?

什么叫“以人民为中心”?

这位当过兵的书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

下面的故事,更叫一般人难以理解……

 

只要有利老百姓的事,就要大胆地干

 

赣南,最大特色,一是大,十八个县(市),人口占全省四分之一,面积相当于台湾省;二是穷,边远老区,穷山恶水,当年红军在这里闹革命,就是因为离中心城市远,敌人力量薄弱。

解放后,派往这里主政的第一把手,大多都是极有魄力的干部。

这位年富力强的书记,当年仅四十来岁。

如何发展赣南经济,他在经过深入调查后,在常委会上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干部带头种脐橙!

 

赣南,和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处于一个地平线,极有利于橙子生长。赣南荒山多,如果发动群众种植脐橙,对赣南脱贫致富,极有战略意义。

前些年,前任领导已动员过,但成效不大,除少数种植专业户有收益外,在老百姓那里,很难推广。

他通过调查,感到要把这件事做好,只有党员干部带头,才能推广。

种脐橙,除必要经费投入外,关键在管理,在产品销售。干部一般有一定文化,有社会关系,容易成功。

但当时,上面有条硬政策:

干部不能经商……

这是不是踩了政策红线

大家都很困惑……

他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向大家阐述道:我们干部应当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种植橙子,严格遵循既定贷款规则,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或“开小灶”行为。不仅如此,每位干部除了自行耕种外,还需主动承担起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责任,亲自承包数户贫困户,与他们并肩作战,共谋发展。在最终的验收环节中,务必确保将我们倾心帮扶的每一位贫困户纳入考核范畴,确保我们的努力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今天,赣南那漫山遍野的脐橙,就是在这个决策下,创造出来的……

笔者有亲身体验。

这里,笔者仅用一个实例,说明此举意义

笔者有位老战友,叫兰应贵,在军校学习时同一个班。此时,他已从县人武部部长岗位,转业到赣县任副书记。他聪明能干,承包了几十亩山地,橙子长势特别好。

有一个周末,他带我去他的果园,半山腰一片黄灿灿的橙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自豪地指着果园,对我说:

“这就是我的试验点。”

我特别叫他带我去看了他三户帮扶点,长势一样茂盛……

我们一边吃着他亲自种植的橙子,一边听着他的感受:

干部带头种橙子,不仅干部取得指导群众种植经验,而且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资金、销路有保障,在技术上能得到及时指导。干部带头富,群众跟着富,多大好事!

此后,笔者每年,都要收到这位战友寄来的脐橙。算是实实在在沾了这位书记的光。

但是,那些躲在阴暗里的人,竟在这位书记调离赣南工作后,在中央纪委同志到赣州巡视时,送上一本厚厚的告状材料,说他主政赣南,支持干部带头经商,与民争利,无视党纪……

纪委同志到了南昌,找他约谈……

纪委同志听了他“一片赤子之心”汇报后,说:

 

“这个材料,只写了干部种橙子,赚了多少钱,却少了另一个大数据,给老百姓带来多大好处。”

 

据说,中央有的领导到赣南,都夸:“干部带头种橙子”,是一大创举。

 

他调任江西省人大任副主任兼任省总工会主席时,还弄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原工会领导,因资金管理不善,工会会费,造成了六个亿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工会正常运转,而且给社会带来极坏影响……

怎么填补这个损失?

他日夜坐立不安……

历史旧账不管?

他可照常工作;

照常生活……

而且,他已经是人生,最后一站了——

是平稳着陆,还是……

许多好心人,都劝他别管。

他却认为:

我是个退役军人,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

他找班子成员,多次酝酿:

最后决定,组织一个精干班子,他亲自挂帅,采取资本运作方法,硬是赚回了八个亿……

打了这个大胜仗后,他增加了不少白发……

他美美睡了一觉后,亲自向省里主要领导写了报告……

后来,他还向全国总工会领导汇报了此事……

除了“下不为例”这句话外,这些领导,都无不为他的无私无畏,感到震惊……

多少年后,我和他谈及此事,他只淡淡地说:

 

我从未曾为个人谋取丝毫私利,即便遭遇变故,失官职,亦不以为意。这官位源自人民的信任,我必以人民的福祉为己任,恪尽职守,不负所托。

 

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个军人,在敌人的火力下,仍然奋不顾身,向前冲锋的驱动……

江西籍一位中央领导,曾说:

他骨头里的钙多……

朋友,你懂得什么叫勇于担当吗?

朋友,你了解了脱下军装的退役军人的风范吗?

他就是一个缩影。

 

 

                  最后的话

 

需特别说明:本人非属文化学者之列,此文实非文学作品之范畴;更无意图将其塑造为历史的记载或档案的珍藏。

笔者所记载的这些人情世故,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伴随着笔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它们宛如一本厚重的日记,深深刻印在笔者的心田,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篇章。

今天,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心中满怀感慨与期待。作为一名历经风雨、见证时代变迁的老党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作为一位老退军人,我曾在军营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今,我虽已步入晚年,但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责任从未减退。

在此,我希望能为当前社会培养优秀的中国式男子汉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我看来,中国式男子汉不仅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勇气,更应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了培养这样的男子汉,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坚韧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作为老一辈的人,我们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式男子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中所述之人与事,历经岁月洗礼,记忆或有模糊之虞;加之个人才疏学浅,对某些事宜的阐述或存偏差,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以资改进。

笔者衷心期望,以此篇章,与亲爱的老战友、挚友共勉之。

 

2021年初稿,2024修改。

 

作者:周根保,系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原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483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