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
您的位置: 首页 > 赣鄱大地
江西微量物证鉴定技术全国领先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日期:2021-03-13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实习生邓伟 熊梓浩
江西神州司法鉴定中心科研攻关小组技术员杨慧娟,在攻读化学硕士时就对物证研究充满着好奇与兴趣——她常与一帮同学运用自己刚刚学到的知识,讨论如何通过化学检测检验拿到证据。彼时的杨慧娟,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女神探”,盼望着自己学业有成、学以致用的那一天。
“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一位位不会说话的‘证人’。”杨慧娟所在科研团队研发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简而言之就是将放大100万倍后的物证作为检材,从中揪出不法分子的蛛丝马迹。
江西神州司法鉴定中心科研攻关小组技术员杨慧娟
微量物证助力 揪出潜藏16年疑犯
“不法分子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与隐蔽,其犯罪过程中的遗留痕迹都不会被全部消除与破坏,一定会留下一些微量物证。”杨慧娟觉得,微量物证虽然体微量小,但在整个案件侦破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觑。
1999年12月5日晚,河南省郑州市合作银行管城支行中药城批发市场分理处遭遇3名男子持枪抢劫。在杀害银行保安后,戴着黑色头套的3名男子抢走了3个共装有208万元现金的款包,随后逃逸。
案发后,郑州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现场唯一的物证就是遗留在银行门外不远处的两把血迹斑斑的铁锤。专案组技术民警当时从一把铁锤的木柄上,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微量血斑,送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验出了疑似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但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这份DNA信息一直没有比对成功。
2014年12月14日,郑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对这把铁锤重做微量鉴定。在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历经百余次鉴定,终于通过微量鉴定方法从铁锤木柄上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2015年10月18日,专案组根据涉案DNA信息大数据比对,成功将潜逃16年的抢劫杀人疑犯石某群抓获归案。
杨慧娟今年30岁,毕业于东华大学,在鉴定中心的研究方向就是“微量物证”,并通过科技创新,独创出专门运用于微量物证的“扫描电镜法”。
江西这一创新 领先全国物证领域
将“扫描电镜法”作用于微量物证这一科学创新,在江西属于首创,在全国物证领域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放大倍数可以高达100万倍的扫描电镜,早已运用于国内外的各类科学研究中。“我们在微观物证方面的科学创新,就是利用扫描电镜建立‘大数据’库,尽可能地让所有与案件相关的物质成为破案帮手,哪怕是现场的花粉、泥土,或是任何物质的颗粒。”杨慧娟称,这些微量物质一旦出现在作案现场,就能通过其分析推断出疑犯的职业或者居住环境,将利于缩小侦查范围,使得案件快速侦破。
杨慧娟团队研发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可根据现场遗留微量物证的特点来分析其共同之处,判断是否为相同的作案手法,是否同一人或者团伙作案。此前,相关案件如果在现场提取到诸如花粉、泥土等物质时,办案人员必须将其送至北京、上海等地鉴定,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大。而在杨慧娟团队研发及建立扫描电镜微量物证研究法、微量物证“大数据”之后,为我省刑案的及时侦办、公平判决提供了坚实基础。
“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经论证实行后,办案单位以及委托方就不需要再去外地进行微量物证鉴定了。”记者了解到,杨慧娟团队自2020年9月开始研发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预计将于2021年9月全面推广。杨慧娟告诉记者,实际上,微量物证的鉴定早已广泛运用于刑事技术侦查领域。
判断文件真伪 建立笔迹“数据库”
杨慧娟团队研究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同样可应用于笔迹鉴定及文件形成时间鉴定。以笔迹鉴定来说,杨慧娟团队同样建立了笔迹“数据库”,并根据市场上文具笔各类品牌、型号不断更新。
“我们首先把收集来的笔全部分型号归类,然后检测每种型号笔的成分,检测哪些成分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根据时间变化是怎么样的。”杨慧娟介绍,目前课题组已经收集了100余种不同类型的文具笔,并对其形成的笔迹一一比对研究。现在,只要涉及笔迹鉴定,团队就可以将受检笔迹与课题组建立的笔迹“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相似成分的挥发时间来判断文件形成的大致时间。
江西神州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余君介绍,该中心研发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充分运用已有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使两者紧密结合。对一些目前只能进行种类检验的微量物证,特别是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理化微量物证,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使部分理化微量物证从目前的种属认定逐渐走向同一认定,开创了我省微量物证鉴定的新局面。
杨慧娟团队研发的微量物证扫描电镜法,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国前移了6位,从2015年第22位上升至2020年第16位;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73.2亿元增长到384.3亿元,增长2.2倍;研发投入强度从1.04%增长到1.5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