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人风采
走出电视剧,这是能文能武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日期:2021-11-05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强
一场秋雨,带走绿城南宁最后一丝暖意。南宁的雨,更像是雨丝织成的雾。街道空旷,行人、楼房、树木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雨雾中,记者踩过湿湿的小径,来到一栋简朴的二层小楼前。淡黄色的楼体,依旧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风格。走进客厅,电视柜一角摆放的合影照上,一家人笑意盈盈。
这,是英雄李延年的家。
《能文能武李延年》剧照。
随着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热播,李延年这个名字引发全民热议。许多年轻网友都不知道,荧屏上的英雄李延年仍然健在。当人们在茶余饭后热议李延年时,老英雄的家一如既往地安静。
缓缓穿上军绿色衣服,轻轻抚平衣角皱褶。对着镜子整理着装,是李延年每天清晨都要重复的动作。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这位93岁高龄的英雄扣上领子上的风纪扣,挺了挺背,慢慢走出卧室。
这一天,是2021年11月2日。记者来到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走进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战争,远比电视上演的残酷”
李延年近照。谭洪业摄
早上7时,李延年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
码放齐整的被褥、几件军绿色的衣服、干净的鞋子……屋子里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到访者,这里的主人是老兵。
多少年来,李延年屋子的陈设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唯一有显著变化的,是他身后墙壁上,挂着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的照片——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李延年从习主席手中接过“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写道:“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历经战火洗礼,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为建立保卫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
这是英雄李延年的高光时刻,也是共和国对一位战斗英雄最高的褒奖。
与闪耀的荣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李延年简朴的生活。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两个包子。饭桌旁,李延年不紧不慢地吃着早餐。他放下筷子,从桌上拈起掉落的小菜,放入口中,然后把桌子擦拭干净。
看到这一幕,女儿李忠霞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一直这么节俭。”
节俭?或许说是珍惜更加贴切。李延年拈起那根掉落的小菜,对他而言或许只是一个老兵的习惯。
前不久,电影《长津湖》播出,一组画面让无数观众落泪——
冰天雪地里,满身霜雪的战士拿出怀里焐热的土豆。那又黑又小的冻土豆,是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口粮。
当年,李延年就身在朝鲜战场,那冻土豆也曾是他的早餐。
如果问李延年,英雄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答案,或许是更懂得珍惜。
今天,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过去了71年。人们只有在荧屏中,才能看到战争的样子。
今年9月26日,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上映,首播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将镜头对准了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吸引人们将目光投向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踩雷后中弹牺牲的排雷战士李源,在坦克大战中牺牲的罗厚财,舍身炸掉敌军弹药库的炮兵张绍杰……
剧中,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牺牲,都让观众难抑泪水。
守在电视机旁看着《能文能武李延年》,李延年对儿子李忠南说了一句话:“战争,远比电视上演的残酷。”
“我们去时满山绿树,走时,山坡已被炮弹炸成一片焦土。”李延年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为了占领346.6高地,全连上阵地203人,结束战斗时只剩40余人……
观众,看的是剧。李延年,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当人们被《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剧情感动时,这位剧中的主人公默默走到墙边,看着墙上的地图,久久伫立。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作战……经历过大小战斗20多次,李延年心中装着那些昔日并肩作战、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一个都不曾遗忘。
“我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定能打胜仗”
“高压110,低压70,比年轻人血压还好。”上午9时许,干休所护师张莹过来巡诊,给李延年量血压,老人很配合地伸出胳膊。
测完血压后,李延年坐到那把不知有多少年头的旧藤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他拿着放大镜开始一字一句看报。
“平日里,最不能打扰父亲的时候,就是他学习的时候。”儿子李忠南告诉记者,“劝不住!老爷子今年93岁了,还想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史知识竞赛。”
在李延年的书柜上,有两本整整齐齐的剪贴本。在他的学习笔记上,一笔一画写满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参军打了27年仗,‘吃不饱穿不暖’‘小米加步枪’,但是打胜了,我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定能打胜仗……”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李延年越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个道理。
“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在那种随时都可能在炮火中牺牲的情况下,支撑年轻战士们坚持不懈继续战斗的,除了坚定的信仰外,就是来自身边干部的充分信任和及时鼓励。”
战场上,他以身作则,每每以接地气的朴实语言,将大道理诠释得通俗易懂。他把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发挥到极致,也把每个战士的战斗力激发到极致。
正如志愿军总部对他的评价:李延年同志,在强攻346.6高地的战斗中,在战斗激烈和伤亡大的情况下,先后共整顿五次组织,并随时提出有力的鼓动口号,在胜利的情况下勇敢前进、紧张情况下压住阵脚,自始至终保持了部队有组织地进行战斗……对战斗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天时间里,看新闻和学习是他用时最多的事儿。看到电视剧里他给大家讲出那些话,我特别亲切。” 在李延年家里,订有《参考消息》等近10种报纸,李忠霞告诉记者,“学习,是父亲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军人的本职工作是打仗。上了战场,炮弹才不会管你是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干部。”聊起“能文能武”,李延年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何特殊。在他看来,这是一名指挥员最基本的素质。
在《能文能武李延年》里,女儿李忠霞认识了父亲另外一面——
站在战场最前沿,李延年面对敌人对346.6高地开阔通道的炮火封锁,通过观察炮击间歇时间,成功带领部队通过了炮火封锁带;通过建构两层高低不同的防线迷惑敌人,利用敌人炮火没有覆盖的反斜面避免轰炸减员;通过观察美军的动向确定其弹药库位置并派人将其炸毁,和战友一起发起冲锋,与敌军展开白刃战……
“他浑身鲜血发起冲锋的样子,简直帅呆了。”看到电视里的李延年,护师张莹很难把眼前这个和蔼的老人和那个英勇的身影联系起来。
不只是张莹,离休后,李延年身边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身上的英雄本色。
“他不喜欢谈战场上的事情,从来不向人提起自己的功与名。聊天的时候一谈到这一块,他就会把话岔开。”离休干部王秉山和李延年当了30多年的邻居,很少听李延年提及过当年的事,他的事迹还是从部队的宣传资料和书本上看到的。
《功勋》播出后,“能文能武”和“英雄”似乎成了李延年的人生“标签”,他却从不主动提及此事。
“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我听党的就好了。”李延年语气缓慢而坚定。
“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
临近中午,厨房里蒸汽氤氲。与许多离退休老人喜欢打牌、旅游和跳广场舞不同,李延年更喜欢读报、洗衣和做饭。
煲鸡汤、煮饺子……去年老伴离世之前,都是李延年在照顾她。洗衣这件事,即使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也从来都是自己动手。李延年说:“自从当了干部,洗衣这件事,我就没让人干过一次,衣服脏了都是自己洗。”
正如《能文能武李延年》中一样,当年为了守住阵地,李延年一个一个掩体、一条一条坑道地检查,以迎接天亮后美军倾泻钢铁的暴风骤雨。
亲力亲为,无论是在昔日战场上还是现在,李延年把这一点贯彻了一辈子。
80岁以前,他都是坚持骑自行车出门办事、给学校作报告,还经常带着老伴、拉着推车到附近市场转一转,热心地为邻里捎这带那。
每次回来,李延年都会谢绝别人的帮助,自己把推车推上家门口那个三四百米的坡。这一点,让护师张莹印象深刻。
生活中,李延年十分低调,就像他每天生活一样,深居简出。获得“共和国勋章”后,很多单位和组织邀请他参加活动,都被拒绝了。唯独各个中小学邀请他去做红色教育讲座,他几乎有求必应。那是他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
“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几十年来,我们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吃不完、穿不完,这些都是牺牲流血的同志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在李延年家中,有一幅南宁市红星小学学生送给他的手工画。画上,两名操场上的小学生正向鲜红的国旗敬礼。每当有客人来家里时,他都会把这幅画拿出来给大家看。
“下一代了解中国的过去,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青年们要好好学习,把新中国的伟大事业继承下去。”让李延年欣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后人知道。
“我们必须打胜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下一代,让那些烈士的生命有了新的重量。”
午休后,李延年会走上二楼。
这里,栽种着三角梅、兰花、仙人掌等花草,李延年几乎每天都要来看看,给它们浇浇水。在他看来,这些能在寒风中绽放的三角梅、能耐得住干旱的仙人掌,都是花草中的强者,像极了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有种压不垮的气势。
21时许,夜幕降临,李延年准时上床休息。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李延年酣然入梦。
窗外远处,城市的灯火,一片璀璨。
“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一句经典的对白,一时间打动无数国人。
这句经典对白,来自电视剧《功勋》首个播出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观众在重温那段热血历史的同时,更领略到了一名优秀军队政治干部的风采。
年轻网友们津津乐道电视剧中这一幕——
大战当前,士兵张安东开小差了。
临阵脱逃,严惩不贷。连长怒不可遏,当即要枪毙张安东。
处死一个张安东容易,可若是没有讲明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道理,根除产生逃兵的思想源头,枪毙一个张安东,可能还会有更多“张安东”。
这时,指导员李延年接过了处置权。
“大家都把眼睛闭上,好好想一想自个儿的家乡,想想你的亲人。再想一想我们入朝以来这一路上看到的凄惨景象……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的家乡、你的亲人身上你们会咋样?”李延年用一场精彩的战前动员,阐明了志愿军因何而战、为谁而战,改造了逃兵张安东的灵魂,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士兵。
“作为逃兵你已经死了一次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为了一个二妞而活着,而是为了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而活着,成为一名英勇的志愿军战士。”
当张安东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喊出那一声“是”时,不仅荧屏里的官兵群情激昂,荧屏前的观众们同样热泪盈眶。
荧屏中,文武双全的李延年从烽火硝烟中向我们走来,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两个行家里手”——政治工作上是行家里手,军事工作也是行家里手,一名能文能武的政治干部。
闭上眼,你脑海中浮现的我军政治干部,是什么样子?
如果是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亮剑》中那个能折服李云龙的赵刚,应该算是一个。
李云龙为什么服赵刚?因为那个他原本认为“只能管管生活”的政治干部,在战场上端起三八大盖,一枪撂倒500米外正在架迫击炮的鬼子。“有两把刷子”的赵刚不仅让李云龙折服,更让他重新认识与看待思想政治工作。
变化,就这样发生了。曾经身上带有一些“匪气”的李云龙,在遇见赵刚之后,彻彻底底地转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军令意识、服从意识、大局意识明显增强。到后来,甚至自己上场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后方医院与楚云飞部下的一席话,让对方心悦诚服地表示“我要好好想想”。这难道不是很高明的思想政治工作?
武能举枪带兵、文能思想鼓动,军事本领丝毫不逊于军事干部,这样的政治干部才能腰杆挺得直、说话有分量,才能有威信、有号召力,才能赢得李云龙这样的军事干部的钦佩信服和所属官兵的尊敬爱戴。
须知道,我军政治干部的地位与力量,从来不是靠“官威”立住的。看看《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指导员赵蒙生就能明白,生活中不与官兵同甘共苦,战斗中不与官兵同生共死,哪怕他是连队的政治主官,也没有战士会信服他。而当他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将军功章让给烈士的那一刻,他才真真正正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干部,从而也赢得了官兵的尊重。
政治干部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事实上,这并非仅仅是荧幕形象,而是战火硝烟中人民军队政治干部的真实形象,更是那段伟大的奋斗赋予他们的过硬本领。
战争年代,我军堪称“两个行家里手”的政治干部数不胜数。毛泽东同志很少直接任军事职务,却亲自指挥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邓小平同志尽管一直在政工岗位上,但始终战斗在军事斗争第一线,称自己真正的专业是打仗;共和国元帅中有4位出身政治工作干部,5位兼任过政治委员;罗荣桓、粟裕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官之初”便是连指导员……
九十九座山冈有九十九种模样,九十九条山河有九十九种情长。面对时代之“镜”,什么是新时代政治干部的好样子?透过《功勋》中的李延年,我们可细细品味。
为了胜利,是政治干部最“硬核”的样子。
《能文能武李延年》为什么能感动万千国人?不单单是李延年教育官兵如何能吃苦,而是带领他们打胜仗。正如剧中李延年所说:“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在他的率领下,无论是“新型武器迷”罗厚财,抑或“扛着枪都害怕的”文书王毓文,当战争来临时,都以最壮烈的牺牲和最英勇的姿态血洒沙场。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军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大的忠诚就是夺取胜利。一支军队最大的荣耀就是能够打败敌人,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
为了人民,是政治干部最“可爱”的样子。
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谁而战,他们的每一滴血都为人民而流。正如李延年所讲:“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与人民群众如此紧密相连,因此也塑造了中国军人独特的英雄气质。于是,为了人民,剧中那“胆小的逃兵”张安东蜕变成了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
为了信仰,是政治干部最“神圣”的样子。
剧中,李延年承诺只要打掉敌人坦克的瞄准镜,就给罗厚财记上一功。这名原国民党军队的“解放战士”却诚恳地问:“能不能推荐我入党?”从这支崭新的队伍身上,罗厚财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信仰的光芒”。
信仰是忠诚之根、军魂之本。信仰,刻画出了政治干部最“神圣”的样子!
岁月更迭,传承从未断线。抬眼看吧,在新时代军营,新时代政治干部的好样子随处可见——
或是大雪覆盖的边防哨所里,或是台风呼啸的海岛上,或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或在抗洪、防疫一线……凡是最勇敢的冲锋,必有最坚定的引领。
《能文能武李延年》剧中有这样一幅画卷,刻在了记者的脑海中:
红旗,深深地斜插在高地,一名浑身被鲜血染透的军人屹立一旁。
远处,晨曦的光照亮天际。听着耳边传来军号声,呼吸着战场那充满硝烟的空气,高地上的身影嘶吼着:“346.6高地,我们守住了!”
那是李延年一生的高地,也是政治干部的价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