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情怀

八一情怀

您的位置: 首页 > 八一情怀

信仰的力量 ——学党史 悟思想

来源: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中心 日期:2023-03-27

信仰的力量

——学党史  悟思想

 

周根保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重讲《信仰的力量:学党史  悟思想》这一课题,感到十分必要;

特别是结合南昌起义历史,领悟讲信仰信念的重要性,对我们学习落实“二十大”精神,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个人浅见。

 

一、今天,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讲信仰信念

讲信仰、讲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成立之时就把共产主义确定为远大目标,作为信仰追求,并永远刻在自己的旗帜上。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就任总书记,在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有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话: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这句话,十年来,已成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金句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要做的工作很多;

但其中有两道“坎”,必须迈过:

一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是要解决好“台湾问题”;

二是对付美国的打压。特别是“打赢与美国没有硝烟这场战争”。

     解决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前景十分渺茫;

     武力解决,麻烦全在美国和西方的阻挠……

     弄不好,台湾将成了“第二个乌克兰”,那就更麻烦了……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大目标——

     再麻烦也得干!

      怎么干?

       成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处理美国的打压,原则上是一个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提出战略部署,把功夫下在关键点上。

    这个关键点在哪?

    我们历来认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美国一直是阻碍我们民族复兴的头号敌人。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开始,美国就对我们中国不断进行巧取豪夺。

今天,更是肆无忌惮。

“巧取”也不要了,已是赤裸裸的“豪夺”……

打压华为就是鲜明一例……

美国打压中国,更毒辣的一手:

是“和平演变”,今天称之“颜色革命。”

当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搞冷战,美国没有动一枪一炮,硬是把苏联搞垮了,靠的全是从意识形态进攻……

今天他们又故技重演,开始对我们中国动手了……

中国对付美国的军事、经济打压,可以说“不怕”;

也可以说“已是胜券在握”;

但美国在“西化”“洗脑”,“在精神上征服中国”等方面,已取得不小成绩……

今天碰到的麻烦事还真不少……

这应该是我们当前落实二十大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危机之首。

怎么来应对美国的麻烦?

二十大报告,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即: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我个人认为:

要推进民族复兴的大业,打赢与美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键在于落实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

“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前一段,笔者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要赶上美国,还少一味药,那就是民族自尊”……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身边出现许多怪事:

例如,国产电影,过去我们有百花奖、金鸡奖,还有票房率去衡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变成了奥斯卡奖;这部电影在中国票房再好,没有得到奥斯卡奖,就一文不值;

又例如,有一个作家,认为我们的国家没有真相、没有常识、没有怜悯,把中国人生活描述成猪圈一样……因为外国给了他一个奖,居然被国内人所崇拜起来,今天在中国风靡……

还有一个中国籍作家,在法国生活二十年,在法国出了一本书,销售非常好。是正面介绍中国。中国一家涉外出版社找到他,要签约,条件非常优厚,要他继续写书,用外文写,在外国出版,出版后他们再买版权,把它翻译中文,在中国出版,一切谈好了。后来出版社发现作者是中国籍,突然毁约:“抱歉,我们这个约只跟外国人签,不跟中国人签”……真是怪事!

崇洋媚外,更是处处可见:

有的商场,几乎很难看到中文字,不少是外文;

再如房地产,有的开发商把房子叫牛津花园、有的叫剑桥小镇、拉菲水岸……令人吃惊!

还有不少女同志,长得挺好看,却偏偏去染发,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中国移民问题,更触目惊心:

2019年,我国移民达1273万,是世界上第三大移民输出国,仅在美国,达550万人。

中国富豪移民,占世界第一……

海底捞创业者张勇,原来是一名拖拉机工人,在成都办了第一家海底捞,在全国速腾发展。海底捞赴香港上市后,已移民新加坡,成为新加坡首富。

深圳人过去逃港,是因为穷;现在富了,却有不少人把小孩从幼儿园就送到香港,接受香港教育……

有的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就在美国国旗下宣誓,对美国效忠;还有的为了拿到绿卡,竟跑到美国去当兵……

在英国,有20万小留学生,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拿到英国户籍吗?

特别是清华、北大,已成为美国人才基地。

据相关数据表明,从2000年开始,清华毕业生留美人员,约有2万。这是什么概念?清华平均每年出国留学人数是1000人左右,过去20年所有清华留美学生,几乎全变成了美国人,这是多么可怕!

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这是美国在我们中国搞“文化洗脑”的结果。

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已经很强大,在这些方面西方已经很难征服我们;

但美国在精神上征服中国、殖民中国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且是千方百计!

这是我们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最大的障碍!

中国并不惧怕对手战争叫嚣,也无所谓他们的围堵制裁,中国最担忧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西方意识形态体系。

近十年中国变革史已表明:

什么是我们推动伟大民族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呢?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信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信仰、信念、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一切胜利的精神力量。”

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信仰、信念的系列指示,是我们落实二十大精神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

实践表明,要打赢这场反精神殖民战争,实现民族复兴,首先,就要在精神上构建我们的精神长城。

推进民族复兴大业,重塑民族自信,应该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各项战略举措中,比什么都重要的一条。

信仰的力量,像一条红线,贯穿了二十大精神。

只有从讲信仰的视角,才能深刻把握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还特别指出:

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解决台湾问题、解决美国问题——

应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推进民族复兴,尤其是青年人任重道远。

有句老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天应改一下,叫:

“中国兴亡,青年有责。”

如何担当这个“重责”?

在落实二十大精神中,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信仰系列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南昌市党校,把讲好南昌起义故事,列入党校课程的必修课,这是讲信仰、讲信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一个创举。

下面,我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研究南昌起义的体会,说说关于学习南昌起义英雄事迹,对坚守信仰、忠诚理想的启示。

二、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忠诚信仰的生动写照

今天,如何使新一代,读懂前辈们的初心,让共产党人的信仰的旗帜永远飘扬?

笔者认为:十分需要用鲜活的史料,包括有说服力又令人惊心动魄的军史战史,展示老一辈的“初心”,展示老一辈的“信仰”。

这个初心与信仰,必须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而不是“高大上”……

许多单位,结合当地革命史料,进行传统教育,收效已是十分明显。教育成果孕育的新风,已经扑面而来……

笔者是专门研究南昌起义学会的负责人,对结合革命史,进行理想信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南昌起义,是中共早期组织领导诸多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伟大壮举!南昌起义的英雄事迹,就是展示共产党人追寻理想,忠诚信念,坚守初心的生动教材。

笔者从阅读南昌起义史料中,深深感到:

南昌起义,是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大书,它不仅使读者对前辈腾生敬意,更是对读者一次信念的洗礼,血性的提升,斗志的催生,动力的激励!

初心与信仰,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

南昌起义,就是鲜明例证。

(一)南昌起义的史实告诉我们:追寻和坚守信仰,是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的根本原因。

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共产党人为什么选择武装斗争?

先听听毛泽东同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上山打游击”的初衷。他说: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1]]

毛泽东在一次与外宾谈话中还说:

我是一个教书的,教小学的,一不知道马克思,二不知道打仗。这是环境逼使人,不以我的意志办事。”“要感谢我们现在在台湾的那位先生,他让我上山打游击。他到处杀人,城市里头我们待不下去了,没有办法,只好上山”。[[2]]

毛泽东的话,道明了中共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缘由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逼”!也叫“逼上梁山”。是共产党人为了坚持初心和使命,为了坚守理想和信仰,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只有拿起枪子!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走过会议大厅,说:

“7月27日,是在这里成立了前委,决定南昌起义是对的,本该早动手……”,“直到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再不动手,连剩下的武装力量也保不住。”[[3]]

朱德在《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中写道:

为了挽救革命,也是由于形势所迫,再不起义不行了,党才决定8月1日在南昌起义。当时,从决定起义到实现起义的时间是很短促的。现在看,决定起义的时间是晚了一点。”[[4]]

周恩来和朱德的话,深刻说明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人在敌人屠刀下,认识了枪杆子的重要性,开始了重视抓枪杆子。

南昌起义时,贺龙尽管还不是共产党员,但跟党走的人生目标已经确定。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共产党。

1927年7月23日,当谭平山把南昌暴动决定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时,贺龙坚定表示:

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贺龙把一个军的部队交给共产党,为的是什么呢?

1938年,蒋介石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问贺龙:

你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贺龙用“政见不同”回击了蒋介石。[[5]]

1982年8月12日,彭真接见《贺龙军长》剧组时,揭示了贺龙走上革命道路的秘史:

“贺龙同志在北伐战争前当过旅长、师长,当过镇守使,后来为什么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些人强调了贺老总出身贫苦。我认为不光是出身苦。出身苦仅是一个条件。许多出身不好为什么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些出身苦的人为什么却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贺龙同志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不仅是出身苦和性格,而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6]]

1959年1月17日,贺龙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陪同参观的同志请他谈一下来南昌参加起义的经过。贺龙点着已熄灭的雪茄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平静地说:

“7月底,汪精卫决定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就上庐山,要就开到南昌。那时,我主意已定,就是跟着共产党走。……我一百个信服共产党,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时敌人也用力拉我,送来金条银洋,还许愿让我当安徽省省长。我对他们说:国民党我不入,要入党就参加共产党。”[[7]]

    蒋介石当然不可理解共产党人“闹革命”的初心。

当年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谭平山、李立山、恽代英、刘伯承、郭沫若、徐特立等人,他们当年都是身居要职,高官厚禄,在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的时刻,勇敢站出来,听党指挥,义无反顾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为的是什么呢?

解放后,曾为南昌起义做过特殊贡献的叶剑英曾对采访人谈过当时的心情:

宁汉分家后,……究竟跟着谁走?……我就自己看报纸,关上门,想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想到了。我想到自己年轻时立志为国为民做点事,参加革命后当了师长。那时师长每月差不多都有二三万元收入。二三万不少了,10个月就是二三十万,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百万富翁。……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

叶剑英定下决心后,立即通电全国反蒋。原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报告蒋介石,蒋介石连头都没抬,他根本不相信……[[8]]

陈赓的人生传奇,更是革命前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生动缩影:他的家庭富裕,但当时社会黑暗,国家内忧外患,陈赓从小立志革命,他1922年入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黄埔军校时,在一次战斗中,把蒋介石背下火线,救了蒋介石的命。如果他投靠蒋介石,飞黄腾达肯定不成问题,但为了坚守初心,他选择了反蒋的革命道路。

1927年7月27日,他随周恩来从武汉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他坚持带病随队行动……1932年,他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不意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陈赓始终不屈……成为从南昌起义中,走出的一名共和国大将。

老一辈革命前辈为了忠诚初心与使命,听党指挥,勇于献身的政治自觉,是南昌起义爆发的政治基础。

周恩来是南昌起义领导核心,是坚守信仰、听党指挥的杰出代表。

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革命事业。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1920年到1924年,他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书记。从1924年到1926年,他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1926年冬,他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他是1927年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5月下旬,他由上海秘密到达武汉,在汉口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政治局委员,接着出任中央军事部部长……这个时期,周恩来的名字,和革命武装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武装斗争的思想,推动他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

1927年,是中国革命的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反革命势力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屠杀的血泊中惊醒:

“只有举行武装起义,才是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有一批坚定信仰的追随者,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深刻的历史自觉……

就在这个革命与反革搏斗危急严重关头,周恩来临危命。

在七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担起了组织领导南昌起义的重担。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同志不畏艰险,身穿朴素的中山装,手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从武汉秘密抵达南昌……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不顾个人安危,抛去高官厚禄,为了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信仰,听从党的安排,义无反顾参加南昌起义……

在建军九十周年庆典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共产党人的重任和担当,深刻揭示了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发动的初衷。他说:

正当大革命心如火如荼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初心,共产党人的使命,阐述了中央发动南昌起义的根本原因,令人醍醐灌顶。

批判的武装不能代替武装的批判,中共从血的教训,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从国民党反动派屠刀下,悟出了“只有拿起枪”,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担当中国革命的使命,才能改变人民的命运,才能完成共产党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字里行间,透视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南昌起义,是中共政治上一次重大觉醒,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是共产党人践行理想信仰的政治担当。

今天,我们进行讲信仰讲信念教育,就是要发扬南昌起义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在全面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奋斗目标中,奋发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南昌起义前辈,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共产党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终身课题,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南昌起义史料表明:追寻和坚守信仰,是中共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根本动力。

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什么在南昌城头打响?

把时间拨回到1927年……

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蒋介石、李济深、冯玉祥、唐生智及其部下的何健、许克祥,一齐挥舞起屠刀,向共产党杀来,到处是一片反共杀声,到处在流着工农和共产党人的血……

形势十分严重!在这个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搏斗中,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面对凶恶的敌人,勇敢地拿起武器,用革命的武装粉碎敌人的屠杀和进攻。

7月12日,适应形势的需要,根据共产国际训令,中央进行了改组,主张武装斗争的领导者走上了核心领导地位;

7月13日,中央发表了对政局宣言,提出了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7月14日至17日,周恩来与张国焘、瞿秋白等酝酿,第一次明确提出动用叶挺、贺龙等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举行暴动;

7月18日,中央在武昌开了扩大会议,初步决定了南昌起义,并决定了周恩来为前委书记;

当晚,周恩来指定聂荣臻等三人,组成军委前委,立即前往九江,向部队党员干部,传达中央关于暴动决定,部队开始了起义准备;

7月19日,朱德受领先行任务,秘密返回南昌进行起义前准备工作,并向江西省地下党通报了中央决定,南昌地下党开始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同日,李立三、谭平山等赴九江;

7月20日,李立三等举行第一次九江碰头会,为南昌起义提出了新的建议;

7月25日,中央常委开会,最后通过了南昌起义决定;

7月26日,中央常委开会,传达共产国际新指示;

7月27日,叶、贺部队到达南昌;

同日,周恩来在陈赓护送下,秘密来到了南昌,召开第一次前敌委员会,确定了南昌起义相关事宜,决定把暴动时间从28日推迟到30日;

7月28日,周恩来拜会贺龙,并宣布贺龙为起义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

至7月29日,各方力量已云集南昌,起义计划只剩最后一笔……

正当起义准备紧张有序进行中,从莫斯科吹来一股冷风……

726日下午4时,在汉口一所住宅,中央委员会秘密举行会议,新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传达了共产国际对南昌起义报告的复信:

如毫无胜利的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暴动。”[[9]]

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会认为这实际上是一封不完全同意起义的电文。根据共产国际代表指令,张国焘于7月30日赶到南昌,立即在前委紧急扩大会上,报告了26日中央会议情况。

据李立三后来向中央报告看,张国焘应该是准确表达了共产国际电报的精神。(虽然这可能已经是一个永远无法最后定论的问题。)

当张国焘介绍完这次来南昌意图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砰地拍响了桌子!周恩来突然忍无可忍,愤怒地吼道:如果我们此时不行动,我只有辞职,也不再出席今天的特别委员会议。

虽然周恩来的怒火当时是冲着张国焘来的,但谁都知道,这实际上是积累了几个月压抑情绪的总爆发。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我们要行动,张国焘赶来竭力反对,气得我在会上拍了桌子,(后来,他告诉别人,拍桌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的人(指谭平山)还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我不同意,说:张国焘是中央代表,怎么能绑呢?”[[10]]

争论实质是两个问题:

一是对联共中央指示的认识。联共意图是要停止这一暴动,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们,从当时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分析南昌我军处于绝对优势实际,认为起义成功大有希望,抵制了联共的错误主张,为中国共产党人生存,勇敢迈出了第一步。

二是对张发奎的态度。张国焘坚持“不经张国奎同意,就不可动”的右倾观点,周恩来则是坚持把发动起义和争取张发奎的工作分别开来。不能因为做张发奎的统战工作,而停止起义。

尽管大家情绪这么激烈,但没有张国焘的首肯,起义计划难于落实……

形势逼人。张国焘在大家说服下,加上在南昌实地情况的了解,又恰遇叶、贺接到张发奎“八月一日准时到南昌”的电报,张国焘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31日中午,张国焘终于表示:鉴于南昌的实际情况,暴动计划不能改变,个人同意举行暴动,作为中央常委和周恩来负责向中央和国际说明。

会议终于决定次日凌晨四点举行暴动。(后因叛徒走漏消息,起义提前2时发动。)

从上面材料,不仅看到以周恩来为首起义领导人,充满政治智慧、坚持原则的坚定立场,而且展示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政治自觉。

1959年1月18日,贺龙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周恩来对党的忠诚和坚定,是起义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他,起义很可能会夭折。”[[11]]

贺龙一席话,周恩来忠诚初心,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跃然于纸上。

南昌起义,叶挺的部队是起义军的基础力量,他的态度极为重要,面对党的指示,他毫不含糊,表达了对起义的坚定支持。

在第二方面军中,大部分部队都是由老粤军和老四军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军事生涯都与这支部队息息相关,如今要他们从这支部队分离出来,跟共产党走,绝非轻而易举,叶挺顶住了各方疑惑与压力,向组织明确表示,坚决执行党的决定,竭尽全力,完成使命。

当时实际情况是,在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叛变革命后,共产党员叶挺,何去何从,十分引人关注。

叶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具有将军军衔,每月有几百块大洋收入,生活优裕,又是北伐名将,战功卓著。然而,在党的指示面前,叶挺却毅然放弃这一切,义无反顾投身起义之中。

张发奎明确知道叶挺是中共党员,但他与叶挺是同乡、发小,关系极好,认为可以将叶挺争取过来,最低限度也可以让叶挺离开部队……

据《张发奎口述自传》写道:

“那次庐山会议,叶挺、贺龙、蔡廷锴没有出席,因此会没开成。不过,我并不认为共产党会发动叛乱,所以没有先下手逮捕他们,若要逮捕他们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12]]

南昌起义前夕,汪精卫与张发奎密谋,以要叶挺、贺龙参加庐山军事会议为由,相机削去其兵权。其实叶挺、贺龙只要稍微留恋优裕的生活,要么接受张发奎的命令东进参加军阀混战,要么就上庐山交出兵权。但此时叶挺、贺龙对国民党的叛变气愤不已,对局势恶化保持清醒的头脑,早已大局在胸,做好了起义的心理准备。

在7月25日“小划子会议”中,叶剑英、叶挺、贺龙一致商定:

不上庐山;不去德安;立即把部队开往牛行车站,到南昌参加起义。

叶挺作为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之一,参与起义策划、组织和指挥,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南昌暴动的大钟,在滴滴答答地走着……

7月31日晚,起义部队仍在静寂中。但没有一人入睡——尽管他们无心想象未来,他们只知道今晚有行动。

夜,12时过后,砰!砰!砰!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3枪,这是指挥部的信号。

到8月1日清晨,枪声逐渐稀落,经4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经刘伯承核算,城内敌人全部肃清,歼敌了3000余人,缴枪5000多支,还有大炮数门。

起义成功了!

在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从这一枪开始,中国人民走上了与敌血战的二十二年的艰苦历程。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和坚守,是南昌起义的根本动力,也是激励共产党人夺取全国胜利的强大动力。

(三)南昌起义史料还告诉我们:追寻和坚守信仰,是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的精神支撑。

朱德是如何力挽狂澜、战胜千难万险,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

1927年9月19日,朱德指挥第九军教导团和第二十五师约2500人,驻守三河坝。10月3日至6日,与来袭之敌钱大钧部2万余人激战三天三夜后,突围到饶平,拟与主力会合,当得知潮汕主力失败消息,一时感到震惊和茫然……

当时失败主义笼罩全军,不少人主张分散活动,(实际上是散伙)等待时机、等待上级指示。而四周敌人共有5个师,约4万余人,来势汹汹,企图扑灭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是乐观、自信,也是自我鼓励、自我激励,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星星之火,应是最易扑灭、浇熄。

起义军处境极端险恶。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朱德怀着对党的忠诚,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英雄气概,挺身而出,毅然担起部队带出困境的重任。

10月7日,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20多人的军事会议,针对会上有人提出要解散队伍的意见,他振臂一呼:

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13]]

他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潮南”的战略决策。

茂芝会议,是一次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也是起义军南下潮汕失利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后,朱德率部向闽粤赣边界地区开始转移……

朱德在后来回忆说:

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大城市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与群众结合,发动群众起义,创造革命根据地。”[[14]]

思路转变了,路子就宽了。朱德在西征半年转战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别开生面的新经验:

没人发饷,朱德部队开始打土豪,到地主家杀猪、挑粮食;

没有装备、朱德找老同学范石生合作,不仅解决经费、装备,还得到一个月的休整;

在向郴州进军中,朱德把6个连的学生兵俘虏过束,采取召开诉苦大会办法,进行阶级教育,使他们大多都自觉参加到革命队伍,许多人后来都成长为起义军基层骨干;

在梨步头驻训一个月,朱德把干部组成教导队,亲自编教材,亲自任演习对抗连长,给学员讲述如何从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

特别值得一提是,起义军进入江西境内后,敌人忙于打内战,不追了,朱德抓住这个时机,先后进行了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后人称之的“赣南三整”,时间只有二十天左右,但意义重大,不仅加强了党组织建设,严格了纪律,而且战略战术方面有了重大转变,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德在1927年底和1928初,领导的湘南暴动,是起义军走向农村、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实践,在湘南暴动中,起义军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第一次创造了起义军、农军和农民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第一次开展“插标分田”,把土地革命的口号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智取宜章之后,着手创建工农革命政权,这是继毛泽东之后,起义军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的红旗,向国民党进行武装夺取政权。

湘南暴动,遍及二十几个县,拥有百万人参加,革命风暴,震惊全国。

1928年3月,敌人组织七个师的兵力,兵分三路,对起义军开始联合围剿,朱德根据起义军主力潮汕失败的教训,不顾湘南特委反对,采取且战且退办法,撤出湖南,直奔井冈山,实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朱德成为中共领导人第一个和毛泽东一起,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合作者。

   朱德率领起义军北上西进,历时半年之久的转战,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有一段生动的描绘:

“这支小小的革命纵队穿过闽粤赣的群山时,朱德表现了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他们夜晚行军,白天就在丛林中露宿。不论是行军还是休息,那些要求解散部队的人和那些坚持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人,始终在激烈辩论。……”

朱德在争论中曾说:“至于我自己,只要还有一个人和我留下来,我就继续战斗;就是这个人也开了小差,我敢说,我还能发动起另外的人。我拒绝向军阀主义投降。我已经选定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我要坚持到底。”[[15]]

朱德朴实无华的心声,展示了他当年的“初心”,可以说,这也是朱德一生革命历程最为准确的注解。

史沫特莱还在《伟大的道理》写道:

“到赣西的信丰附近,在这里,朱德召开了一次会议,最后解决与失败主义者问题。他指出,这些人应该对部队的军心涣散和绝对情绪,对逃兵现象,对某些队伍的抢劫事件负责。

朱将军用坚决的语气提出,凡是愿意离队的,必须即刻离队。他的意见立即被某些人接受,而且见诸行动。他的参谋长是第一个离队前往上海的。就是在十年后的一九三七年,朱将军提到这次‘开小差’事件,还满怀愤恨。其他人也络绎走开,一共走了三百多名军官和士兵,朱德眼看着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走队伍,把枪架好,掉头走去,忧虑和失望刺痛着他的心。”[[16]]

严酷的斗争现实,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人。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叛变了。师长、三个团长与师党代表先后离队而去……[[17]]

眼看部队就要瓦解之际,正是朱德和陈毅、王尔琢的坚定信念,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把这支部队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井冈山斗争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一九五八年九月,陈毅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

“在最困难的时候,朱德成了这支军队的领袖。有了他的坚强领导,这支部队才没有溃散,终于保存了下来。朱德同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向大家指明了革命的前途,增强了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可能的。朱德同志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不是偶然的,是革命斗争里考验出来的。”[[18]]

我们以往宣传南昌起义,多是只讲第一枪;而对意义更深远、更重要、更关键的,比起义更为艰难的朱德率部上井冈山的战斗历程,却很少提及……

对这一历史,毛泽东同志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批判朱德是“黑司令”,企图召开万人大会批斗朱德,当毛泽东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坚决予以制止。

据周恩来回忆:“毛泽东同志说,不管这个同志后来犯过多少政治路线错误,他把一支部队带到井冈山,这是一个大功,保留了很多干部。所以写历史总是把这件写上。”[[19]]

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迎来朱毛红军新时代,南昌起义的种子能保留下来,朱德居功至伟!

协助朱德带领起义军走上井冈山,是共和国元帅陈毅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陈毅是天心圩时维护起义军余部不溃散的唯一一个党代表,当起义部队军官纷纷离开部队时,按照大多数人的走向,他可以去香港,或去上海中央,还可以去苏联深造,更何况在北京有同学,在上海有哥哥,但陈毅搞武装的决心坚定,后来他自己说:

党派我到73团当党代表,从那时起,我就没有离开部队,带兵打仗,在战场上打了二十多年,敌人打跑了,我头发也快白了。”[[20]]

起义军从福建进入江西后,悲观失望情绪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意志。时至深秋,官兵穿着单衣,露宿山林,缺医少药,又与上级失去联系,前途茫茫,部队整班、整排离队,在天心圩整顿军人大会上,朱德发表讲话后,陈毅也讲了话,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而且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

在艰苦的西进转战中,陈毅和王尔琢、朱德一起,和战士一起行军谈心,帮助战士扛枪,挽护伤病员,用行动去影响别人,树立威信,构建起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当年和朱德、陈毅一起战斗的杨志诚回忆说:

回想起来,当时部队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有一种巨大力量在起着作用,那就是党的坚强领导。记得在那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常常看见朱德、陈毅等负责同志,他们穿插在行军队伍里走着,肩上扛着动摇分子扔下的步枪,或是搀扶着病号。他们一边走,一边和士兵们讲解着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前途。……这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混乱和动摇渐渐减少了,终于将这支部队保存下来。”[[21]]

1961年2月,朱德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深情地说:“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22]]

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朱毛会师的艰难历程,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是老一辈革命家追寻与坚守理想信仰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足坚定不移。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坚持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强大动力,只有像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前辈那样,忠诚信念,坚守初心,不屈不挠,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把为崇高理想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让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

在弄清信仰力量在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作用的基础上,还要从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史实中,吸取新的力量,从而更加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仰。

如何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让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对各个层次,应有不同的要求。

笔者认为:要重在效果,一切应从实际出发。

站在一个老年的角度,笔者有三条建议:

第一,特别需要发扬老红军,老八路的老传统。

笔者十分荣幸,在军旅生涯中,遇到几位老红军、老八路,他们身上表现的老共产党人好传统,激励了笔者一辈子……

1973年,笔者在254团1营当营长,一天,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团里检查工作,直接冲进我们营区,不听一句汇报,在营区转了一圈,见操场边有一座山坡,一句话:“平掉!”到连队伙房,看有没有磨豆腐的磨子,到猪栏看猪养得如何?看营房前后黄土地,拾起两块鹅卵石,要求营区铺上石子路……看了一圈,丢下一句话:“今年春节我还来。”

这年大年初一上午九点,他的车子真的开进我们营区……

一个大军区司令,如此精、准、细、实抓工作的作风,如果不是亲历者,你能信吗?但却是笔者亲历的事实。

1982年,笔者在253团任团长,接到师长通知: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萧克要来团里了解当前部队训练情况,他曾是总参分管训练工作的大领导,在团里活动一天……

他不看训练表演。他说,那是摆花架子,劳民伤财。

他车子到了团里,直接开到战术训练场,看工事,看布局,听战术训练构想,钻进地下工事,问如何打地下工事?……

转了半天,又转到营区,看营区内训练设施……

下午,开个小型座谈会,问问基层干部情况……

当年参加北伐战争、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参加抗日战争、参加解放战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那种求真、求实的老传统,在萧克将军身上,真是熠熠生辉!

1996年,笔者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一天接待办同志报告:刘伯承夫人汪荣华住进军分区第二招待所。笔者赶到,请她住进军分区营区内条件较好的第一招待所。她说:哪里也不去,这里安静,很好。

汪荣华16岁参加红军,18岁在长征路上一个小镇和刘承伯结婚。正军职退休,已年近八十,只带一个随员到赣州,她说:到伯承战斗过的地方,代伯承转转……

不住高等宾馆;

不接受任何吃请;

朴素得令人震惊!

如果不是笔者亲见,谁人能相信:一位开国元勋的夫人、老红军,竟会如此简朴!

笔者不是文人,庆祝建党百年,编著了一本《讲述身边共产党人的故事》的书,就是讲:共产党何谓伟大?伟大在老一辈的老传统中!

字里行间,是笔者真情的流露……

第二,特别需要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凡到赣南工作同志,都听过“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传统山歌。笔者在赣州军分区工作五年,深受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感染。

方志敏应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典范。他的廉洁作风,更是今天共产党人的楷模。

时任赣东北根据地苏维埃主席兼财政部部长的方志敏,有一次返家乡探视母亲时,婶婶以为他当了大官,就向他讨钱买盐。方志敏听后大笑起来,对婶婶说:“我哪里有钱?我管的钱是公家的。我总不能用公家的钱给你买盐。婶婶,有困难请叔伯兄弟凑一点,帮帮忙吧!”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不是单纯的个人修养,而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01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说: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方志敏式的清贫,正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写照,正是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尤其在今天对培养新时代廉洁自律好作风,更有深远意义。

第三,要把自己摆进去,真正做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这是关键。

如何落实?

原则有三条:

第一,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搞好自身革命;

第三,干好自己的事情。

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做好这“三篇文章”。

下面摘录的——

《习近平:我的自述》。

这是一个伟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范例。

文中写道: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启,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收获有两点:

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体会就更深刻了。

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中心一一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

回想我刚下乡时候,大摡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

后来村里和公社要留我,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他“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来继续巩固;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而后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

我那时一边当着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大学。

……

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

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二十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对基层有了深刻的了解,作出了再下基层的选择。1982年我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河北正定县。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至河北之前是给耿飚同志当秘书,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

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有刘源和我。我们俩不谋而合,都要求走跟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对再下基层充满信心,并义无反顾地下去了。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那艰苦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如何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做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笔者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老人(今年七十七岁),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做过一些平平凡凡的事……

至2002年10月,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上退休。

退休前,被诊断为糖尿病,不久,又出现高血压、前列腺炎、静脉曲张、白内障……心脏接着出问题,医生建议装支架……药越吃越多,病越来越多,造成这些病的原因,不言而喻……

退休了,能健康快乐活着,是第一要务。

如何战胜疾病?我看到一本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信念,是治愈疾病的首要条件。一个满怀康复的信心,无形中调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命令机体进入战斗状态,开始与疾病进行搏斗……

人的自控、潜能是巨大的,凭借意志的力量,能消除机体的紧张,使自己处于平静状态。

如果一个人生活,充满自信,充满乐趣,如果这个人遵守卫生规则及运动、休息、饮食的规律,过着正直和开朗的生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的生活是愉快的健康的。

2010年后,笔者出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开始了沉浸在读书、写作生活之中。

二十年来,除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十几篇文章外,除相继出版了几本“内部交流、免费赠送”的文稿外,2022年2月,中共党史出版社,还正式出版了《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

……

在身体方面,药越吃越少了,除糖尿病得到控制外,其他疾病相继消失……

特别神奇的是,静脉曲张消失了,前列腺炎好了……睡眠得到改善,吃东西也有味了。

什么原因呢?笔者也说不清。

大概也算信念的力量吧!

有人说,自信就像自动调温器,相信自己能移动山岳的人,就必定成功。

老年人健康的秘密,也许就藏在平淡生活的细节里,坚持完美的信仰意识,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你的健康水平。

上面说的话,仅供退休老人参考。

至于青年人,在职者,另当别论。

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最好的办法,就是想一想:

自己是干什么的?立足本职,把本职工作做好;

自己人生最需要什么?从短板补起,活出人生精彩,做一个幸福的人。

 

[[1]] 金及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略对策》,2019年,《炎黄春秋》第一期。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第6卷,2013年版,第475页。

[[3]]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4]]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5]] 贺捷生:《唯有信仰不灭》,《人民政协报》,2015818日。

[[6]] 贺晓明:《贺龙的1927年》,人民出版社,20177月版,第176页。

[[7]]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2页。

[[8]] 尹家民:《南昌起义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9]] 《中共中央复张国焘的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0]]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11]] 徐巍《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江西人民出版2014年版,第234页。

[[12]] 当代中国出版社:《张发奎口述自传》,20127月版,第95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页。

[[14]]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1983年版,第125页。

[[15]] 美国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3—244页。

[[16]] 美国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4—245页。

[[17]]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18]]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3月版,第36页。

[[19]] 尹家民:《南昌起义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2007年版,第5页。

[[20]]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21]] 杨志诚:《艰苦转战》,《亲历南昌起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315页。

[[22]]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555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