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信仰的力量

来源:《八一精神论坛》编辑部 日期:2021-02-01

周根保  编著

 

(续上)

下篇

看看信仰的力量,

在他们身上如何熠生辉

 

有人曾经惊叹:中国共产党当时才有几百个党员;南昌起义主力失败后,起义军也所剩无几。短短二十八年,不仅拥有千军万马,而且夺取了政权,靠的是什么力量呢?

靠的是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伟大力量!

 

 

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红色沉淀。革命前辈那可歌可泣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信仰的伟大力量!

这里,仅举几例——

 

周恩来是南昌起义领导核心,是坚守信仰、听党指挥的杰出代表。

周恩来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革命事业。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到1924年,他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书记。从1924年到1926年,他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1926年冬,他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是1927年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5月下旬,他由上海秘密到达武汉,在汉口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政治局委员,接着出任中央军事部部长……

这个时期,周恩来的名字,和革命武装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武装斗争的思想,推动他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

1927年,是中国革命的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反革命势力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屠杀的血泊中惊醒:

 

只有举行武装起义,才是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有一批坚定信仰的追随者,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深刻的历史自觉……

就在这个革命与反革命博斗危急严重关头,周恩来临危受命——

1927727日,周恩来同志不畏艰险,身穿朴素的中山装,手提着一个黑色皮包,从武汉秘密抵达南昌……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不顾个人安危,抛去高官厚禄,为了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信仰,听从党的安排,义无反顾参加南昌起义……

8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委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当时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四个小时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根据中央的计划,起义军于83日,开始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10月初,当我军主力正在汤坑一线与敌人激战时,周恩来因病留守汕头,当敌军一部从海上发起进攻时,城内守军不足一个团,周恩来抱病指挥,之后,他从敌人误以为汕头已被攻占而打来的联络电话中,得知敌陆军进攻主力已逼近汕头,在危急中,他紧急组织留守机关领导和机关干部连夜转移,自己带病坚守断后,把安全让给了同志。

1977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一南昌起义》一书,以继续奋战在党的旌帜下为题,对南征主力失败后的流沙会议,有一段生动描述:

在汤坑战斗中,起义军主力遭到失败,队伍决定向海陆方向转移。在普宁县流沙附近的一座小庙里。起义军领导同志都集中在这里开会。此时,周恩来同志正患着疟疾,发着四十度的高烧,身子更瘦弱了,但他的一双眼睛仍炯炯发光。

会议主要由周恩来同志作报告。他用激动的声音,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强调指出:

 

我们共产党员要有继续奋战在党的红旗下的决心。

 

周恩来临危不惧,负重践危,创造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中撤退的,起义领导人一个没抓,一个没杀的奇迹!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中国革命丧失了这样一大批人材,那共和国的历史可能改写……

永远奋斗在党的红旗下,周恩来是带头践行者,连张国焘在后来他写的《我的回忆》一书,都难以抹煞周恩来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这样写道:

 

正当人们纷纷准备逃离时,周恩来转而和我与李立三作紧急的商谈。他说,你们赶紧离开部队潜返上海。我将随部队行动,沿途由我相机处理,除应留下的人员外,一律遣送香港上海一带去。我问他,你的病怎样?你病了应先离开部队,让我留下来代替你的工作。……他急遽地回答说: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撑得往。我不能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来。

 

周恩来抱病主持流沙会议,做出部队撤退和领导人疏散的安排,自己带病坚持一直留在潮汕地区农村,直到起义领导全部安全转移,他才和叶挺、聂荣臻乘船离开了广东。

很快,周恩来又回到了中央领导核心层。

南昌起义时,贺龙尽管还不是共产党员,但跟党走的人生目标已经确定。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共产党。

1927723日,当谭平山把南昌暴动决定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时,贺龙坚定表示:

 

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

 

贺龙把一个军的部队交给共产党,为的是什么呢?

1938年,蒋介石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问贺龙:

 

你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贺龙用政见不同回击了蒋介石。

1982812日,彭真接见《贺龙军长》剧组时,揭示了贺龙走上革命道路的秘史:

 

贺龙同志在北伐战争前当过旅长、师长,当过镇守使,后来为什么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些人强调了贺老总出身贫苦。我认为不光是出身苦。出身苦仅是一个条件。许多出身不好为什么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些出身苦的人为什么却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贺龙同志成为共产主义者,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不仅是出身苦和性格,而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959117日,贺龙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陪同参观的同志请他谈一下来南昌参加起义的经过。贺龙点着已熄灭的雪茄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平静地说:

 

“7月底,汪精卫决定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就上庐山,要就开到南昌。那时,我主意已定,就是跟着共产党走。……我一百个信服共产党,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时敌人也用力拉我,送来金条银洋,还许愿让我当安徽省长。我对他们说:国民党我不入,要入党就参加共产党。

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当然不可理解共产党人闹革命的初心。

对贺龙何以参加南昌起义,还有一种人不懂——

文化大革命,林彪、四人帮主持的专案组,要贺龙交代:

 

南昌起义你是怎样投机革命的?

……

 

文化大革命,贺龙被关押在西山,薛明问他:

 

你为党为革命做出这么大贡献,晚年却遭到迫害,你后悔不后悔?

 

贺龙回答:

 

不后悔。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不就是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吗?”[7]

 

徐特立是在马日事变大批共产党员惨遭屠杀时申请入党的,在年过50的时候,仍赶来南昌参加起义。1966年,他已90高龄,来八一纪念馆参观时,他站在一楼会议大厅的楼梯旁,回忆起起义时遇见贺龙的一次谈话。他当时问贺龙:

 

马上要起义了,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贺龙说:

 

干革命就不怕失败,只要下定决心,失败了,我还要干,一直干到革命胜利为止。

 

徐老说:

 

贺龙的这次谈话,我印象很深,直到今天还清楚记得。”[8]

 

195592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北京怀仁堂举行元帅军衔授衔议式后,陈毅元帅对贺龙元帅开玩笑说:

 

元帅阁下,当初您在南昌同叶挺打响第一枪时,可曾想到当元帅?”[9]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已经是威振四方的军长了,何以参加南昌起义?

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老馆长徐巍介绍,贺龙曾说:

 

我参加南昌起义,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什么目的,而是当时我就选择了今后一生要走的道路,那就是坚决跟共产党走。作出这个决定,我花了七年的时间。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叶挺、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刘伯承、叶剑英、郭沫若、徐特立、方志敏、聂荣臻等人,他们当年都是身居要职,高官厚禄,在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白色恐怖的时刻,勇敢站出来,听党指挥,义无反顾来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为的是什么呢?

曾为南昌起义作过特殊贡献的叶剑英,解放后,曾对采访人谈过当时的心情:

 

宁汉分家后,……究竟跟着谁走?……我就自己看报纸,关上门,想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想到了。我想到自己年轻时立志为国为民做点事,参加革命后当了师长。那时师长每月差不多都有二三万元收入。二三万不少了,十个月就是二三十万,公公道道,做二三年师长就是百万富翁。……如果只是为了个人,跟蒋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

 

叶剑英定下决心后,立即通电全国反蒋。原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报告蒋介石,蒋介石连头都没抬,他根本不相信……

 

陈赓的人生传奇,更是革命前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生动缩影:他的家庭富裕,但当时社会黑暗,国家内忧外患,陈赓从小立志革命,他1922年入党,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黄埔军校时,在一次战斗中,把蒋介石背下火线,救了蒋介石的命。如果他投靠蒋介石,飞黄腾达肯定不成问题,但为了坚守初心,他选择了反蒋的革命道路。

1927727日,他随周恩来从武汉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他坚持带病随队行动……1932年,他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不意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陈赓始终不屈

劝降那一天,穿着破烂衣衫的陈赓,被押进一间华丽客厅后,蒋介石一面喊着他的名字一面走进来,陈赓冷冷地看着他坐在沙发上未动。蒋介石说:

 

你是校长的好学生,黄埔的杰出学生。你虽然政治上犯了错误,校长从来对学生都是爱护的,一向宽大的,我可以原谅你。

 

陈赓立即回答:

 

我根本不需要你的原谅。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面对陈赓顶撞,蒋介石仍表示:“只要过来,一切好办,愿意带兵,可以随便挑一个师。陈赓置之不理。

蒋介石无计可施,最后遂将陈赓放出监狱,陈赓最后转道中央苏区。成为从南昌起义走出的一名开国大将。

邓小平晚年对小女儿谈及此事说:

 

蒋介石抓住了陈赓,后念及陈赓救过他的命,就把陈赓放了。蒋介石放陈赓的时候,在南昌有人说:欢迎你再来。陈赓说:再来,我就带十万部队来!

 

1949522日,陈赓率第4兵团第1337师解放了南昌。陈赓在日记中写下了感受:

 

今日冒雨到南昌,这是我历史上第四次至:第一次1927年,蒋介石南昌叛变,我险遭不测,逃入武汉;同年8月,南昌起义,从起义至退出南昌止,我和李立三担任肃反工作,是为第二次;1932年冬,在红军中负重伤,返沪医治,至次年春,不意被捕,押解南昌,蒋介石曾亲自见我劝降,我始终不屈,是为笫三次。这次是以胜利者姿态来此。前三次入城,或为亡命客,或者站不住,或为阶下囚,但均表现了我党之艰苦奋斗。无有前三次,则无今日人民之光荣,特志之,以纪此行。

 

这简短日记,闪耀的是陈赓坚守信仰之光!陈赓四进南昌表明:他心中怀有崇高的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使他无惧于任何强敌。

叶挺的部队不仅是南昌起义的主力,特别是他本人毅然抛弃优裕的生活,抛弃名利,面对国民党方面的利诱,毫不动心,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义无反顾投身起义之中,更是难能可贵。

叶挺英年早逝,他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史学界对叶挺宣传的文章极少,特别是他在南昌起义关键时刻,听党指挥的高度政治自觉,党史界宣传更是少之又少……

在第二方面军中,大部分部队都是老粤军和老四军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军事生涯都与这支部队息息相关,如今要他们从这支部队分离出来,决非轻而易举。叶挺顶住了各方面的疑惑与压力,向组织明确表示,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当时实际情况是,在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叛变革命后,共产党员叶挺,何去何从,十分引人关注。

叶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师长,具有将军军衔,每月有几百块大洋收入,又是北伐名将,战功卓著。然而,在党的指示面前,叶挺毅然放弃这一切,义无反顾投身起义之中。

叶挺会率部起义,张发奎万万没有想到!

张发奎在自传中说:

 

那次庐山会议,叶挺、贺龙、蔡廷锴没有出席,因此会没有开成。不过,我并不认为共产党会发动叛乱,所以没有先下手逮捕他们

 

此时张发奎还认为叶挺会念旧,他曾对劝他应约束和防备叶挺的国民党将领颇为自信地夸口:

 

叶挺和他是广东北江的小同乡,从小便在一起,可以说是如兄如弟,以他和叶挺的私人关系,他认为叶挺绝不会与他为难。

 

这话也不无道理,叶挺与张发奎,是同乡、同庚,又是同学、同事。1912年他们同时考上黄埔长洲岛的广东陆军小学,同编在一个班,1914年又同时考进武昌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同窗两年。1919年叶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翌年张发奎也投奔粤军,1921年他们分别担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第三营营长。1924年,叶挺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8月,叶挺回国,同年11月,已任国民革命军第12师副师长的张发奎,推荐叶挺任第12师第34团团长,19261月,34团改为独立团。张发奎从第4军长提拔到第2方面军司令,叶挺也从第25师副师长,升任第24师长……张发奎和叶挺,从军队职务看,一直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叶挺的部队,一直是张发奎最信任的部队。

叶挺的部队是起义军的基础力量,叶挺的态度极为重要。在私情与党的指示面前,叶挺毫不含糊,表达了对起义的坚定支持。

此时,如果叶挺对张发奎不舍旧情……

此时,如果张发奎对叶挺的部队产生警觉……

此时,如果叶挺在党的指示面前产生了动摇……

南昌起义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南昌起义时,朱德己经41岁了,他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北伐战争,立了很多战功,1922年,当他36岁,己经当上滇軍少将旅长,金钱地位垂手可得。但就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共产党的学说和主张,就毅然抛弃这一切,辞职离家,寻找共产党。当时孙中山邀请他重返滇军带兵,并答应给10大洋作费用,他不为所动;找到陈独秀,认为他是军阀官僚,把他拒之门外。但他仍没灰心决远渡海外。在德国,他遇到周恩来,他对共产党信仰的执着,感动了周恩来,终于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又赴苏联学习,直到1926年回国。

因为朱培德的关系,朱德于19271月到南昌朱培德的军官教教育团任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同年6月,被朱培德礼送出境,来到武汉。

因为他对南昌情况,了如掌指,党才指示他作为起义先行,秘密潜回南昌。开始作起义准备工作。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中央指示,南下广东,朱德率先遗队,一直是起义军开路先锋……

起义军主力潮汕失败后,朱德是如何力挽狂澜、战胜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阻力,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

1927919日,朱德指挥第九军教导团和第252500人,驻守三河坝。103日至6日,与来袭之敌钱大钧部2万余人激战三天三夜后,突围到饶平,拟与主力会合,当得知潮汕主力失败消息,一时感到震惊和茫然……

当时失败主义笼罩全军,不少人主张分散活动,(实际上是散伙)等待时机、等待上级指示。而四周敌人共有5个师,约4万余人,来势汹汹,企图扑灭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

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是乐观、自信,也是自我鼓励、自我激励,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星星之火,应是最易扑灭、浇熄。

起义军处境极端险恶。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朱德怀着对党的忠诚,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英雄气概,挺身而出,毅然担起部队带出困境的重任。

107日,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20多人的军事会议,针对会上有人提出要解散队伍的意见,他振臂一呼:

 

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10]

 

他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

茂芝会议,是一次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也是起义军南下潮汕失利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后,朱德率部向闽粤赣边界地区开始转移……

朱德在后来回忆说:

 

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的方向,不是采取过去占大城市的办法,而是实事求是,与群众结合,发动群众起义,创造革命根据地。”[11]

 

思路转变了,路子就宽了。朱德在西征半年转战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别开生面的新经验:

 

没人发饷,朱德部队开始打土豪,到地主家杀猪、挑粮食;

没有装备、朱德找老同学范石生合作,不仅解决经费、装备,还得到一个月的休整;

在向郴州进军中,朱德把6个连的学生兵俘虏过来,采取召开诉苦大会办法,进行阶级教育,使他们大多都自觉参加到革命队伍,许多人后来都成长为起义军基层骨干;

在梨步头驻训一个月,朱德把干部组成教导队,亲自编教材,亲自任演习对抗连长,给学员讲述如何从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

 

朱德率领起义军北上西进,历时半年之久的转战,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有一段生动的描绘:

 

这支小小的革命纵队穿过闽粤赣的群山时,朱德表现了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他们夜晚行军,白天就在丛林中露宿。不论是行军还是休息,那些要求解散部队的人和那些坚持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人,始终在激烈辩论。……”

 

朱德在争论中曾说:

 

至于我自己,只要还有一个人和我留下来,我就继续战斗;就是这个人也开了小差,我敢说,我还能发动起另外的人。我拒绝向军阀主义投降。我已经选定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我要坚持到底。”[12]

 

朱德朴实无华的心声,展示了他当年的初心,可以说,这也是朱德一生革命历程最为准确的注解。

史沫特莱还在《伟大的道理》写道:

 

到赣西的信丰附近,在这里,朱德召开了一次会议,最后解决与失败主义者问题。他指出,这些人应该对部队的军心涣散和绝对情绪,对逃兵现象,对某些队伍的抢劫事件负责。

朱将军用坚决的语气提出,凡是愿意离队的,必须即刻离队。他的意见立即被某些人接受,而且见诸行动。他的参谋长是第一个离队前往上海的。

就是在十年后的1937年,朱将军提到这次开小差事件,还满怀愤恨。其他人也络绎走开,一共走了三百多名军官和士兵,朱德眼看着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走队伍,把枪架好,掉头走去,忧虑和失望刺痛着他的心。”[13]

 

严酷的斗争现实,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人。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叛变了。师长、三个团长与师党代表先后离队而去……[14]

眼看部队就要瓦解之际,正是朱德和陈毅、王尔琢的坚定信念,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把这支部队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井冈山斗争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是,起义军进入江西境内后,敌人忙于打内战,不追了,朱德抓住这个时机,先后进行了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后人称之的赣南三整,时间只有二十天左右,但意义重大,不仅加强了党组织建设,严格了纪律,而且战略战术方面有了重大转变,对以后的整党整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德在1927年底和1928初,领导的湘南暴动,是起义军走向农村、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实践,在湘南暴动中,起义军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第一次创造了起义军、农军和农民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第一次开展插标分田,把土地革命的口号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在智取宜章之后,着手创建工农革命政权,这是继毛泽东之后,起义军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的红旗,向国民党进行武装夺取政权。

湘南暴动,遍及二十几个县,拥有百万人参加,革命风暴,震惊全国。

19283月,敌人组织七个师的兵力,兵分三路,对起义军开始联合围剿,朱德根据起义军主力潮汕失败的教训,不顾湘南特委反对,采取且战且退办法,撤出湖南,直奔井冈山,实现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朱毛会师,朱德成为中共领导人第一个和毛泽东一起,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合作者。

19589月,陈毅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

 

在最困难的时候,朱德成了这支军队的领袖。有了他的坚强领导,这支部队才没有溃散,终于保存了下来。朱德同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向大家指明了革命的前途,增强了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可能的。朱德同志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不是偶然的,是革命斗争里考验出来的。”[15]

 

我们以往宣传南昌起义,多是只讲第一枪;而对意义更深远、更重要、更关键的,比起义更为艰难的朱德率部上井冈山的战斗历程,却很少提及……

 

协助朱德带领起义军走上井冈山,是共和国元帅陈毅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陈毅是天心圩时维护起义军余部不溃散的唯一一个党代表,当起义部队军官纷纷离开部队时,按照大多数人的走向,他可以去香港,或去上海中央,还可以去苏联深造,更何况在北京有同学,在上海有哥哥,但陈毅搞武装的决心坚定,后来他自己说:

 

党派我到73团当党代表,从那时起,我就没有离开部队,带兵打仗,在战场上打了二十多年,敌人打跑了,我头发也快白了。”[16]

 

起义军从福建进入江西后,悲观失望情绪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意志。时至深秋,官兵穿着单衣,露宿山林,缺医少药,又与上级失去联系,前途茫茫,部队整班、整排离队,在天心圩整顿军人大会上,朱德发表讲话后,陈毅也讲了话,他说: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而且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

 

在艰苦的西进转战中,陈毅和王尔琢、朱德一起,和战士一起行军谈心,帮助战士扛枪,挽护伤病员,用行动去影响别人,树立威信,构建起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当年和朱德、陈毅一起战斗的杨志诚回忆说:

 

回想起来,当时部队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有一种巨大力量在起着作用,那就是党的坚强领导。记得在那最困难的时候,战士们常常看见朱德、陈毅等负责同志,他们穿插在行军队伍里走着,肩上扛着动摇分子扔下的步枪,或是搀扶着病号。他们一边走,一边和士兵们讲解着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前途。……这样,在党的坚强领

导下,混乱和动摇渐渐减少了,终于将这支部队保存下来。”[17]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光辉典范方志敏,展示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更是感人之深。他在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在国民党监牢中坚贞不屈的事迹,早已广为流传。他的廉洁作风,更是今天共产党员的楷模。

时任赣东北根据地苏维埃主席兼财政部长方志敏,有一次返回家乡探视母亲时,婶婶以为他当了大官,就向他讨钱买盐。方志敏听后不禁大笑起来,对婶婶说:

 

我哪里有钱?我管的钱是公家的。我总不能用公家的钱给你买盐。婶婶,有困难请叔伯兄弟凑一点,帮帮忙吧!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数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或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的清贫思想,不是单纯的个人修养,而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志敏被捕后,敌人对他进行搜身,发现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在被捕入狱后,他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的多次诱降,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大气凛然写道: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就是革命前辈,对信仰力量的诠释!

 

2010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说: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方志敏式的清贫,正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前辈信仰力量的写照,正是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也正是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忠诚信仰的表率,她像无声命令和细雨,培养新时代干部廉洁自律好作风。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5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