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伟人一简  ——信仰的力量 (1)

来源: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中心 周根保 日期:2023-03-20

伟人一简

        ——信仰的力量

 

 

 

周根保  编著

 

 

 

目   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追寻毛泽东之路,方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中篇:从信仰的视角,看十位革命先辈那些事……

“朱毛井冈会师”的壮举,留给我们的启示……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传奇,告诉了我们什么?

从周恩来人生中的两件事,看周恩来……

贺龙:凝固在历史上的忠诚

人民军队创造者叶挺,不朽在哪里?

方志敏是怎样炼成的?

誓做失败时英雄的陈毅,当年的豪言对我们的教育……

陈赓四进南昌演义的故事,听来你想到什么?

永不言败的萧克,成功在哪里?

下篇:《一代英豪》群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恩来:历史的伟人,时代的楷模

朱德是如何改变南昌起义军命运

贺龙的传奇人生

名将叶挺与南昌起义

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二三事”

后记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本读书笔记的辑录。其内容只限于探究:

笔者阅读中共党史、军史史料中,影响比较深刻的十位革命先辈:

他们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笔者从这十位伟人的人生史料中,惊奇把发现:

伟人们之所以所伟大,都在于他们终生:

都能坚守初心,忠诚信仰。

 

笔者退休后,近二十余年,研究南昌起义。所以文中人物,大多是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

特别是下篇,又用较长编辐专题讲述:

“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故事”。

 

信仰,是革命先辈人生不竭的力量源泉。

是本书想弄明白的中心话题。

    

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

 

这几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可是,什么是信仰呢?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

其实,信仰的真正含义,只能领会,只能体验,很难用文字说得清楚。

其实,信仰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物,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中——

 

笔者从网上看到一段话,感到很有道理——

 

信仰是什么?

问:你走过大桥吗?

答:走过。

问:桥上有栏杆吗?

答:有。

问:你过桥时候扶栏扞吗?

答:基本不扶。

问:那么,栏杆对你来说就没有用了?

答:当然有用,没有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问: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

答:是啊,有栏杆,可我并不扶;可是没有,我会害怕,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就是信仰。信仰就是桥上的栏杆。它立在你身边护着你,你不需要扶住它,却感到生命有了保障。

 

纪录片《茶马古道》,讲述藏民为了到拉萨朝圣,单程七个月,数千公里,磕头行走,这是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一个人几十年,被囚禁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一般人不成为白痴也会精神崩溃,而他一直把目光投向国家未来的民主政治……

 

电影《信仰者》,揭示了那些为信仰而牺牲的斗志。从不畏牺牲的当年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24岁的猛将寻淮洲中弹身亡;再到方志敏在狱中和敌人顽强斗争。

蒋介石曾下令,想尽办法劝降方志敏。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方志敏说:我愿意为了信仰而死。

革命先烈李大钊、瞿秋白可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这些事例,都是活生生信仰力量的生动写照。

 

有一个资料说,当今十四亿中国人:

有近一亿,信仰共产主义;

有一亿人,把各种宗教当成了自己的信仰;

还有十几亿普通老百姓,没有任何信仰……

 

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讲信仰的民族。

中国普通人,并不缺乏信仰,他们的信仰,只是一直藏在爷爷奶奶的故事里……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它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是一种价值观的追求。

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心系国家,豪情万丈,真诚质朴,时刻准备为国为民奉献一切。

一个人走什么路,确立什么样的信仰,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而形成完美的信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长期铸炼培育……

有的人,人生目标一经确定,就终生坚定不移。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南昌起义走出的将帅们——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陈赓、萧克等,都属这一类;

他们为自己信仰奋斗终生。

 

有些人,开始时壮志满怀,但经不起考验,一有风吹草动,就变成另类。像南昌起义时,当年的中央党代表张国焘,还有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过百色起义的军参谋长龚楚,就属这一类。

一个堕落为国民党的特务,一个成为红军的第一叛徒……

 

此外,还有另一类,像南昌起义的最大逃兵蔡廷锴,起义第四天,就带走了一个师——起义军的四分之一力量,跑到蒋介石那里去了。

后来,他觉悟过来了,成为抗日英雄,反蒋勇士。

解放后还成为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还站着李济深、黄绍竑等许多当年镇压南昌起义的大人物,更是历史的奇观!

 

讲人生信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赓——他家庭十分富裕,但当时社会黑暗,他从小立志革命。

他曾幽默地说:“二一年建党,二二年有我”。他还是黄埔军校第一学员,在黄埔军校一次作战中,他曾救过蒋介石一命,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反蒋的道路。

1927年7月27日,他和周恩来一起,来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1933年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他嗤之以鼻……成为从南昌起义走出的一名共和国开国大将。

 

陈赓家当年有两个雇工,一个叫许克祥,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马日事件”,成了屠杀革命群众的反动派;而另一个长工叫卢冬生,长期跟随陈赓,后来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牺牲在战场……

 

当然,人群中,更多的是一些,一辈子不知往哪里走,走到哪算到哪,这样混过一生的人……

 

当代社会中,不少人缺乏信仰……

或信仰功利化……

军队、地方那触目惊心的落马贪官,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就是信仰丧失、弱化的后果……

还有的人,拼命在那里极力美化西方人的信仰。

不少有钱的人,把资产转移到国外……

有钱、有权的人,把子女千方百计送到国外……

凡此等等,说明信仰至关重要;

说明当前重视信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笔者辑录此稿中,列举的事例,生动地诠释了: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正由于他正确选择了人生道路;

伟人之所以伟大,首先就在于他们都怀抱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坚守了一个坚定信念。

 

无数事实表明:

信仰的力量在于——

它是人生的方向标:

人生最重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你站在什么地方,关键是你朝什么方向走……

 

 

 

 

 

上篇: 追寻毛泽东之路,方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共产党人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

对“信仰”的内涵,许多文化人,就此做过多种注释。

笔者感到,这些话,对普通老百姓,说了等于没说。

 

笔者几年前,细读青年作家任志刚著作的《为什么是毛泽东》一书,对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似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于毛泽东主导的中国历史诸多事件中,梳理了一条主线——“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是他一生没有改变的信仰和目标。

 

一个师范生,怎么能实现这样宏大的目标?

一个农民的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进取欲望?

这永远是关注毛泽东的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个“伟大的课题”。因此,笔者深深感到:这是一部对信仰的力量诠释的书。

 

时至今日,民间、官方机构对毛泽东的研究,从未停止。人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由韶山山沟里走出的中专生,成长为伟人毛主席?

 

有一天,青年作家任志刚,从天安门新华门前经过,看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这一标语,激发了他探究毛泽东成功之道的兴趣,他花了几年时间,创作了《为什么是毛泽东》一书,因涉及“重大题材”,迟迟不能正式出版,他自费印刷了2000册,到处赠送,终于被“明白人”发现了,2013年6月,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至2014年4月,竟印刷了12次……

(2019年,还被推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读物。)

 

书中以翔实的事例,展示了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下面简摘书中片段: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

八岁的毛泽东,在私塾开始了学习之旅。

十四到十五岁,毛泽东白天在地里跟家里雇的长一同干活,晚上则在山区寂静的乡村油灯下看书…

 

1910年秋,毛泽东16岁了,他决定离开韶山,临行前,他改了一首诗,夹在父亲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走出了乡关,这是毛泽东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7岁,他在湘东东山小学读书。

 

    18岁的毛泽东,在省城长沙读书时,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创办的《民主报》,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深受鼓励。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决裂,他立即带头剪掉了辫子,这一行为似乎是他一生的缩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呼唤着在中学读书的毛泽东,他投笔从戎,到湖南新军当了一名列兵。几个月后,溥仪宣布退位,毛泽东觉得自己参军目的已实现,又回到学校。

两年多潜心学习之后,毛泽东开始投身社会活动:

他的社会活动第一成果,是驱逐了自己的校长张干:

张干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校长,但为了贯彻上级多收学费的指示,与学生顶了牛,毛泽东亲拟《驱张宣言》,张干气恼至极,坚决要“挂牌开除”毛泽东。

杨昌侪、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以罢教迫使张干收回成命。后来,张干离开了一师。创造了学生“开除”校长的奇迹。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萧瑜、何叔衡、萧三、罗章龙李维汉、周世剑一等十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

1919年,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编,撰写了“创刊宣言”。这个杂志只存在一个多月,却带给了毛泽东许多追随者,连胡适也说了一声好。

这是毛泽东人生第一阶段。

他以自己的天分和刻苦,打下了博学的底子,在他周边集聚了蔡和森、何叔衡等优秀人物,建立了自己的团队,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信仰。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共产党发起组。

毛泽东和何叔衡将新民学会学友引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新民学会,后来加入共产党的有31人,毛泽东、蔡和森等十几人都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

 

当年,毛泽东就认为,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共产党在30年、40年,就能统一中国。

28年后,这一预言变成了事实。

 

毛泽东25岁,从中专毕业了。

1918年8月15日,他和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

经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由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安排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北京,他起初住在杨昌济先生家中,很快,他和杨老师女儿杨开慧相恋了……

1919年,因母亲病危,毛泽东回湖南。

 

毛泽东从走出乡关到求学,到投笔从戎,再到退学自学,他一直试图走自己的路……  

这年冬天,27岁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

 

1921年6月,毛泽东和何叔衡一道前往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时,摆在20世纪初中共面前,问题多多,但问题到底是什么?怎么解决?

 

毛泽东一生,最显著特点:深入社会调查。

1917年暑假,他同萧瑜,没带分文,历时一个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写了许多笔记。

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经历四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后来,他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调查,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

深入的社会调查,在毛泽东的头脑里产生了不可能在书本里找到的答案——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成为后来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

 

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枪杆子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作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

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之前,毛泽东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但从来没有做过军事工作。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受中央委派,到湖南指导农民运动。

 

受湖南省委指派,他赶到安源,开始集合他的力量;在安源做好安排后,前往铜鼓,在途中被民团抓住,据说靠行贿,更主要靠着逃跑,毛泽东躲过了一劫。

1927年9月9日,他发出命令,形成三路推进的态势,率领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他第一次成了军队的指挥者。

秋收起义军,在强大敌人反击下,很快败退下来……

 

毛泽东的伟大,在于求实求真:

919日,他在文家市作出放弃进攻长沙的决定,冒着“逃跑”的罪名,带着残兵败将,向敌人薄弱的南方萍乡方向转移……

一气“跑到永新县三湾,做出了终生重大决策——“三湾改编”。

提出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建军原则。

毛泽东在三湾一块空场地上,向他的残兵败将们发表如此演讲: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个讲话,大大鼓励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残兵败将……

而撤退江西途中,毛泽东得知井冈山可以落脚,他顶着压力,率领剩下不足千人的队伍,于1927年10月7日,在井冈山的茨坪安了家。开始了上山打游击生活。

 

晚年,毛泽东在与外宾交谈中,回忆这段历史时,说:

“到二十几岁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列宁、列宁主义。我开始搞一些城市的工人运动,搞农民运动,此外搞一些学生运动,搞些跟国民党合作的运动,就是没有准备打仗。要感谢我们现在在台湾的那位先生,他让我上山去打游击。他到处杀人,城市里头我们待不下去,没法,只好上山,……”[[1]]

 

此时,井冈山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已化作了一种精神、一条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武装革命的道路。

此后,中国革命史上,演绎的朱毛红军、五次反“围剿”苏区建设,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始终是其中的中心人物。

在这近二十八年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的党权、军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但他从不气馁,他坚信:

上山就是开始,建军就是落实,土改就是试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他的探索,有了结果,他坚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自信:他的道路,是一定能够走得通的……

 

在中国革命的前十四年中,在共产国际的干扰下,毛泽东不仅丢了党权,连他自己创建的红军指导权,也丢失了,……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军……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共高层领导们,重新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力量源泉一直在基层。

1935年1月15日,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中共历史上最著名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这个权力,是从井冈山开始,整个过程虽然有过断续,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毛泽东手里。

朱德和周恩来,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毛泽东的伟大,坚定地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后,他们没有再动摇,一直到三位伟人,同一年去世……

 

青年作家任志强,纵观全局,认为:毛泽东的成功,尽管有种种说不明的缘由,但最基本的,只有一条:毛泽东终生,怀揣“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与信仰。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毛泽东在1921年年初,为他创办的新民学会确定的目标,从那天起,他就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着。终其一生,坚守不变。

 

毛泽东自己,在他逝世前,揭示了这个秘密:

几十年来,所有党史军史著作中,对秋收起义极少用“失败”两字,然而1975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度过最后一个国庆节时,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唯一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首先想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听到的秋收起义宣传,都是毛泽东领导起义时是如何英明正确,暴动后的战斗是如何胜利辉煌,结局又是率众满怀豪情地奔向井冈山。然而,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的秋收起义过程却大不相同:

 

“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即还是上井冈山前,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算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谈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1949年开国大典后,我见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没想到他们都还记得那些话。”[[2]]

 

毛泽东心中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语言平实,但彰显的却是理想信仰的伟大力量,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从失败走向胜利,靠的就是理想信仰的精神支撑。

 

老一辈革命前辈,闹革命,打天下的最初心愿是什么?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叫: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为了追寻和坚守这个信仰,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

解放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坦陈当年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上山打游击的初衷。他说:

“我是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3]]

毛泽东讲述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正是毛泽东伟大一生的缩影,正是毛泽东对自己坚定信仰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笔者是一个在部队工作近四十年的退休老人,深感习总书记倡导的在全党、全军、全国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深远意义。

“不忘初心”的主题教育,其实就是理想信仰教育。在全国抗新冠肺炎的实践,生动地检验了这一教育成果。

 

笔者在部队当团长时,曾听到老军长田世兴讲过一句终生难忘的话:

“楼上的龙头不关,休想把楼下的水擦干。”

他讲的是部队基层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何等形象!何等生动!

今天,如何使新的一代,读懂前辈的初心,让共产党人的信仰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

笔者认为,十分需要用鲜活的史料,包括惊心动魄的军史党史,来展示老一辈的初心,展示共产党人的信仰。

《为什么是毛泽东》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大道理……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第六卷,2013年版,第475页。

[[2]]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月版《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102页。

[[3]] 金及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略对策》,2019年,《炎黄春秋》杂志第一期。

 

 

未完待续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737524